人民网:上海地铁站里邂逅艺术展,通勤路变得轻松愉悦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邵钧在很多年前就参与了上海轨交公共空间的设计。他回忆,在上海轨交建设初期,艺术与站点的结合还不是很紧密。比如上海第一条通车的地铁1号线,艺术的呈现往往在于廊道两边的灯箱喷绘和风景壁画。后来,地铁2号线、3号线陆续建成通车,站内艺术氛围渐渐浓起来,除绘画外,还出现金属、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艺术作品,在空间内呈点状摆放。
2021.12.07
党建网:上海大学思政选修课《理论中国》云端开讲
近日,上海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思政选修课《理论中国》正式开讲。本学期的《理论中国》课程首度采用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云端思政”新模式,开辟了辐射全国的理论“名师讲坛”新载体,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2021.12.06
文汇报:Z世代眼中城市治理是啥样?这批年轻人撰写了“提案”,还获得了相关部门答复!
在上海大学递交的《关于打造上海高校红色研学路线的提案》中,青年学生建议整合高校红色资源,将上海高校景点制作为串联线路,形成连续性的红色打卡点,并且在线路中增加沉浸式体验。同时,学生们还建议制作可视化的“红色研学地图”,将其作为文创产品进行推广,让更多青年人关注历史故事,让红色文化入脑入耳入心。
2021.12.06
党建网:上海大学思政选修课《理论中国》云端开讲
近日,上海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思政选修课《理论中国》正式开讲。本学期的《理论中国》课程首度采用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云端思政”新模式,开辟了辐射全国的理论“名师讲坛”新载体,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2021.12.06
文汇报:Z世代眼中城市治理是啥样?这批年轻人撰写了“提案”,还获得了相关部门答复!
在上海大学递交的《关于打造上海高校红色研学路线的提案》中,青年学生建议整合高校红色资源,将上海高校景点制作为串联线路,形成连续性的红色打卡点,并且在线路中增加沉浸式体验。同时,学生们还建议制作可视化的“红色研学地图”,将其作为文创产品进行推广,让更多青年人关注历史故事,让红色文化入脑入耳入心。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