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蔡九迪(Judith Zeitlin)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14.09.13

投稿:赵益民部门:文学院浏览次数:

活动信息

时间: 2014年09月13日 00:00

 

2014年9月10日下午,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明清文学研究专家蔡九迪(Judith Zeitlin)教授应邀在文学院A602教室作了一场题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一把明朝琵琶:重构其文学、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由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执行院长董丽敏教授主持,来自全校多个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听取了报告。

蔡九迪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师从著名汉学家韩南教授,现为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她以跨学科方式研究明清文学和艺术,但近年来也将研究领域扩展到20世纪。主要著作有《十七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鬼魂与性别》(2007)和《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1993)等。

此次报告源于蔡九迪教授一次跨学科的研究尝试。在报告的开始蔡教授就强调她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使用不同方法对一件复杂而神秘的器物(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朝琵琶)进行研究。在具体的方法运用上,则主要是从内部与外部两种研究路径进入。所谓内部研究,指的是对其装饰、外形与艺术设计的研究;而所谓外部研究则是考察其在明末清初语境中被观看以及被赋予意义的方式。接下来,蔡教授通过“附加价值”、“意义的多余”等理论并结合一些描写琵琶的古文诗篇切入对该琵琶的装饰与图案意义的解读。在完成了内部视点的考察之后,蔡教授又继续从外部试点深入,通过对孔尚任《桃花扇》、《小忽雷》、《大海潮》、《两琵琶歌》等诗文的解读,认为对于清初的孔尚任而言,琵琶只是前朝的遗留物,是对逝去得满目疮痍的前朝历史的一曲挽歌。对孔尚任而言,一把乐器古董不仅仅是摆在那里供人观赏的器物,而是能够激发出观者对其历史、对其演奏者的想象。这一点对今天的物质文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蔡九迪教授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通过ppt展示出有关这把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琵琶的大量精美图片,在图文并茂之中向在座师生生动地示范了如何用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进行有关一件器物的历史、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及如何激活历史中的器物与当下的关系。

在报告结束之后,董丽敏教授从跨学科、方法论、研究对象与当下的关系等层面对本次报告作了精彩点评,在座其他师生也与蔡老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