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胡风——莫高窟第220窟舞蹈图与唐长安风气

2014.11.04

投稿:宋国栓部门:美术学院浏览次数:

活动信息

时间: 2014年11月07日 14:30

地点: 校本部美术学院432

讲座信息:唐韵胡风——莫高窟第220窟舞蹈图与唐长安风气

丝绸之路上敦煌石窟图像解读的一个视角)

主讲人:沙武田(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学术主持:罗宏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时间:2014年11月7日周五 14:30

讲座地点:校本部美院432

主 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考古工作坊

讲座概要:

莫高窟第220窟是敦煌石窟的代表窟,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洞窟,主室南北壁分别画大型巨幅经变画无量寿经变和药师净土变,是敦煌经变画的代表作,更是初唐壁画的精品,对于这二幅经变画画面中的舞蹈图,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多把其归入唐代舞蹈“胡旋舞”的代表画面。

据莫高窟第220窟内两处墨书题记可知,该窟建于贞观十六年(642年),从时间上来看,第220窟的营建正是唐代胡风日浓,走向国际化的阶段。洞窟主室西壁龛下墨书“翟家窟”,甬道南壁有五代同光三年敦煌历学博士翟奉达重修洞窟时写的“检家谱”,加上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表明该窟从最初的营建到五代的重修,功德主一直是敦煌大族的翟氏家族,从唐初的翟通一直到九代孙翟奉达,经营有序。翟氏是来自于高车或中亚的胡人家族,在他们的洞窟中出现像胡旋舞这样来自中亚的舞蹈,是和翟氏深厚的胡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唐代初年,随着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出现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少有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大唐气象初现端倪。而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以来在唐王朝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胡风”“胡气”,以至于像李氏的胡人血统等“胡化”现象,涉及唐代之胡风胡气如胡食、胡乐、胡舞、胡服、胡妆、胡人、胡语,等等,其中以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泼胡乞寒为代表的胡舞包含其中,且颇具代表意义。在第220窟营建主体完工的贞观十六年之前,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于胡乐之用心,可从他们对胡人善乐舞者白明达、安叱奴、罗黑黑之流的重用得见一斑。敦煌是丝路重镇,“华戎所交一都会”,必然是胡旋舞和胡旋女流入中土的必经之地,加上敦煌自汉晋以来即为粟特九姓胡人流寓汉地的重要聚居地特征,像胡旋舞如此带有浓厚异域风情的胡风舞蹈必然受到敦煌人的青睐。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的大型舞蹈场面中,出现了中间的方形高层灯架和两侧的圆形多层灯树,这一场面似完全非胡风所有,而与唐代诗人笔下长安等地上元日赏灯所有的情节相似,正是唐韵与胡风的结合,以图像的形式记载于唐时代丝路交通重镇的敦煌,实是有趣的历史现象。

而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作为“贞观新样”的作品呈现在敦煌石窟中,其最突出的是各国王子问疾图,正是唐人“万国来朝会,五服远朝王”现象与观念的图像表现,流行长安洛阳及全国各地寺院画壁中的维摩诘经变,经过长安名家高手的创作,制作出像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一样的新样粉本画稿,然后传至敦煌等佛教都会,画入寺院墙壁或洞窟壁画。

胡旋舞作为带有浓郁异域风情的乐舞,曾经在唐帝国留下了许许佳话,曾几何时长安城里“臣妾人人学圜转”,随着风情万种的“胡旋女”飘扬的舞带,展示了一个盛世王朝宽阔的胸怀。带有浓厚胡人血统第220窟的功德主翟氏家族,在自己的功德窟中,在唐王朝平定高昌的凯歌中,精心选择了从长安传入的全新的寺观画壁的题材与样式,把在长安城和丝路沿线以及敦煌本地随处可见的胡旋舞,配合长安城上元夜盛大灯会的盛况,多少带有艺术夸张的手法,在佛教净土变相规范下,一定程度上较为真实地以历史图像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时代最强烈的声音和画面,其中处处体现着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城的风气。

以一窟而知唐初的历史点滴,在敦煌这样一个华戎交汇的丝路重镇,演义了唐太宗贞观年间敦煌最活跃的一个政治和宗教群体,在对待神圣的佛教洞窟营建过程中,仍时刻关注长安的情怀,长安风气构成了这个洞窟最具时代感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