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陈新汉 教授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时间:11月14日(周五),12:00-14:00
地点:校本部B401
内容提要:人类不仅生活在物理形态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价值形态世界中,后者对于人类的意义更大。然而对于价值形态世界的理论研究尽管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研究,从总体角度即以“价值形态世界”为题作研究却没有。本讲座拟从五个方面阐释对这方面的研究:
一、价值及价值形态世界。价值是客体属于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体现在人所构建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由无限多样的价值构成了价值形态世界。价值形态世界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物理形态世界及其与价值形态世界的关系。价值形态世界产生后,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言,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就不可分离地联结在一起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意味着物理形态世界向价值形态世界的转化。价值形态世界除了要遵循其自身特有的运动规律之外,还要遵循物理形态世界固有的运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形态世界以特殊的方式内在于价值形态世界之中。价值形态世界也不断地向物理形态世界转化。
三、价值形态世界构建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马克思对主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活动中的作用作了二个规定:(1)“实现自己的目的”;(2)制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这两个规定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于是,关于目的意识和手段意识,就成为人类构建价值形态世界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两个基本维度。马克思•韦伯从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角度对人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
四、价值形态世界中的人本体。人及其活动是价值形态世界的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人及其活动造就了价值形态世界及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人,并且只能是人,是价值形态世界的本体。人类是价值形态世界的本体,但人类绝不是宇宙的本体。这是我们在构建价值形态世界中发挥人类的主体作用时不可须臾忘记的。
五、价值形态世界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是人在自身发展的某个阶段中形成和发展的,而是有了人和人的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活动以及由此所构建的价值形态世界,就有了人文精神。只要人还存在下去,只要价值形态世界的构建活动还存在下去,那么人文精神也就会存在下去。人文精神作为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活动的历史积淀总与“依照思想,建筑现实”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具体地就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