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否成为中国的“盟友”?

2015.11.02

投稿:陈奕雯部门:社会科学学院浏览次数:

活动信息

时间: 2015年11月06日 12:00

地点: 校本部B401

社科论坛第一百四十六讲:
主讲人:刘丽荣  副教授

主讲人简介:刘丽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本科,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涉猎社会学、艺术史和计算机专业等,现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德国波恩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法国巴黎欧盟战略安全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经济自由与增长》(德文)、《世界军备的文化与安全因素》(德文)、《社会化的困境》(英文)、《美狄亚的愤怒》(中文),译有《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自然不可改良》、《阳光经济》、《解读凯尔泰斯》等。

时间:2015年11月6日 中午12:00

地点:校本部B401

内容提要:大国的崛起,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资源乃至价值与标准的失衡与重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全球力量的转变。在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阵痛中,如何使世界和平地接受中国的崛起?基于价值观和对外政策取向的分歧,打破现有的国际地缘政治联盟格局并不现实。营建地缘经济联盟,通过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的相互依赖,牵制地缘政治联盟,为均势的和平重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中国地缘经济联盟的潜在前景中,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必然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