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海派文化周高端系列讲座之三——“孤独地走在前头——海派文化的独特性”
海派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兴盛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上海,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了一些外国的、特别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派别,富有兼收并蓄、中西交融等特点。海派文化周旨在通过讲座和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体会海派文化。
报告主题:孤独地走在前头——海派文化的独特性
主讲人:毛时安
地点:校本部J103
时间:2016年6月29日 9:00-11:00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
主讲人介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研究员。原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曾任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宣传部主任、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上海市创作中心主任、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文论》副主编。著有《毛时安文集》(四卷)《视野.说》《敲门者》等十余种著作。主编有《海上名家文丛.随笔卷》(五卷)《海上风艺术文丛》(十二卷)《上海文化史》(上下卷,副主编)等几十种。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上海文学奖、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哲学社科奖等。
内容简介:
海派文化是与近代上海一起诞生共同成长的现代文化形态。不必为它续古老的历史家谱。是本土和外来的杂交型文化。
海派文化的地缘性及气候因素的猜想。
海派文化的中产要素,以文学、美术、建筑为例。
海派文化是先行的孤独的文化。上海人不是上海人。上海人在大家眼里的另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