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

2016.11.03

投稿:宋桂林部门:文学院浏览次数:

活动信息

时间: 2016年11月05日 09:00

地点: 校本部乐乎新楼二号楼学海厅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

承办单位:上海大学历史系

中国史与世界史高原学科

举办时间:2016年11月4日—6日

开幕式

时间:1150900——930

地点:上海大学校本部乐乎新楼2楼学海厅

主持人:吴浩(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教授致欢迎辞(10分钟)

2.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致辞(10分钟)

3.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带头人、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教授致辞(10分钟)

合影留念

时间:9:30-09:45

地点:乐乎新楼门口

主题发言

主持人:吴英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时间:11月5日 10:00——11:45

地点:上海大学乐乎新楼2楼学海厅

1.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和再检验(20分钟)

发言人: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 汤因比:在西方史学变革的潮流中(20分钟)

发言人: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3.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与转变(20分钟)

发言人: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帝国晚期的德国历史学与历史学家(20分钟)

发言人:景德祥(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5.历史的碎片(20分钟)

发言人:邬国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分组讨论

(分组发言每人10分钟,点评每人5分钟,剩余时间自由讨论)

第一组 地址:乐乎新楼1楼上善厅

(一)115日(周六)14:00—15:30 第一节会议

主持人: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旭鹏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张旭鹏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试论历史距离

李宏图

黄艳红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碎裂之后的民族史书写:

——试评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

孙功达

孙功达

浙江工商大学

历史整体本体论之我见

孟钟捷

陈浩

上海大学

德国突厥学的转型

景德祥

朱明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空间

——欧洲中世纪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

张旭鹏

(二)115日(周六)15:50—17:40 第二节会议

主持人:黄艳红(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张旭鹏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

“新史学”还是“通俗文学”?

——试论魏玛德国的历史传记争议及其史学启示

景德祥

钱茂伟

宁波大学

将普通人生活经历转化为公众史写作

张旭鹏

周俊超

华东师范大学

口述史相关概念辨析

李根

李海峰

西南大学

巴比伦史学家贝罗苏斯史学思想探析

金寿福

金寿福

首都师范大学

从阿肯那顿到摩西——记忆的线索和虚构的痕迹

李海峰

(三)116日(周日)8:30—9:50 第三节会议

主持人: 张艳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

陈 浩 (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周一平

扬州大学

历史研究的根本价值取向:为人民研究历史

董欣洁

董欣洁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构建双主线、多支线的中国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

陈浩

李学智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与现实三题

周一平

王明前

厦门大学

试论詹姆斯.斯科特农民学研究的西方中心论范式

吴英

(四)116日(周日)10:10—11:30 第四节会议

主持人:周一平(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董欣洁(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李友东

天津师范大学

法国国民认同构建的话语理论分析

黄艳红

魏涛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从国家取向的美国早期史到区域整合的美洲早期史

李俊姝

韩炯

上海财经大学

汤因比文明复兴观论析

黄艳红

翟韬

首都师范大学

试析美国对外宣传史研究的兴起及其文化转向

魏涛

第二组 地址:乐乎新楼1楼海纳厅

(一)115日(周六)14:00—15:30 第一节会议

主持人: 梁民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耀辉(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向荣

复旦大学

托尼归来——16世纪英国农业问题再探讨

刘文明

姜芃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赫尔德的史学思想

刘文明

刘文明

首都师范大学

高尚的蒙昧人:西欧启蒙思想家对新世界原住民的想象与建构

姜芃

王利红

北京联合大学

从启蒙到浪漫——托马斯·卡莱尔的历史观

姜芃

苑莉莉

上海交通大学

妇女和性别史兴起对法国史学史的挑战与更新

李桂芝

(二)115日(周六)15:50—17:40 第二节会议

持人:姜芃(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王贞(《天津社会科学》副编审)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初庆东

华中师范大学

从《过去与现在》看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书写

刘耀辉

吴浩

上海大学

现代化的样板,还是现代的灾难

——对一句马克思经典名言的重新解读

王明前

梁民愫

上海师范大学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的历史认识探析

刘耀辉

刘耀辉

重庆师范大学

罗德尼·希尔顿史学思想研究

梁民愫

王勇

中国民航大学

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思考

石力波

石力波

陕西理工大学

唯物史观中的“天”人思维

——在终极问题上“马”“中”的一次对话努力

王勇

(三)11月6日(周日)8:30—9:50 第三节会议

主持人:李桂芝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浩(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梅雪芹

清华大学

自然的新生——环境史与史学观念的变革

费晟

费晟

中山大学

环境史研究的全球化与“南方视角”问题

梅雪芹

贾珺

北京师范大学

军事环境史何以可能

费晟

闵凡祥

南京大学

罗伊·波特与医疗社会史研究

梅雪芹

傅益东

南京大学

亨利·E.西格里斯特及其医疗社会史研究

初庆东

(四)116日(周日)10:10—11:30 第四节会议

主持人: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费晟(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徐善伟

上海师范大学

传统史学方法与后现代眼光:当代英国史学中的传统与革新

梅雪芹

曹鸿

中山大学

“与性无关”——欧美性存在史学的兴起与特点

闵凡祥

李桂芝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中世纪欧洲厌女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苑莉莉

徐良

江西师范大学

主题与变奏:美国史学发展特征刍议

张艳玲

(五)116日(周日)14:00—15:30 第五节会议

主持人:李友东(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闵凡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李俊姝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美国伊斯兰研究的变化与趋势

翟韬

吕晓燕

江西师范大学

近现代英格兰老年史研究综述

初庆东

李根

长春师范大学

浅谈西方“人本史观”的三重意涵与发展脉络

王利红

袁梨梨

南京大学

试析英国廷臣莱利《发现圭亚那》的航海殖民思想

吕晓燕

第三组 地址:乐乎新楼2楼大学厅

(一)115日(周六)14:00—15:30 第一节会议

主持人: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宋学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周洪宇

教育生活史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趋势

郭飞平

曹小文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全球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李勇

李勇

淮北师范大学

论中国史学面临的“挑战”

曹小文

宋学勤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三议

李学如

王云艳

武汉大学

传统史学的近代传承——以三家新通史与赵翼史学关联为中心

童亮

(二)115日(周六)15:50—17:40 第二节会议

主持人:潘清(《江海学刊编审、研究员

陈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童亮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读经论争与经学的近代转换

张越

杨翔宇

河南师范大学

民国校勘学理论与方法的嬗变

牛润珍

谢贵安

武汉大学

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研究刍议

潘清

叶文宪

苏州科技大学

再建宏观历史理论,重构古史叙事框架

陈峰

杨倩如

河北大学

新世纪历史叙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兼论“中国历史叙事学”的理论构建

张越

(三)116日(周日)8:30—9:50 第三节会议

主持人: 牛润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李锐

北京师范大学

古史系统的新研究

王刚

李长银

河北大学

“结论”还是“假设”:“东周以上无史论”新议

李锐

马建强

湖北大学

“古史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民国学术机制与学术议题的产生

牛润珍

陈峰

山东大学

近六十年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卓立

卓立

西南政法大学

傅斯年历史理论之现代哲学前提考释

陈峰

朱茉丽

山东大学

徘徊在科学化追求与民族主义情感之间

——李济学术思想的内在张力探析

王瑞

(四)116日(周日)10:10—11:30 第四节会议

主持人:谢贵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刘进宝(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张笑龙

天津科技大学

钱穆论乾嘉学术之再认识

王应宪

陈勇

上海大学

论钱穆的治史方法及其特点

张笑龙

颜克成

云南民族大学

新史学视域中的缪凤林学术

王瑞

文廷海

西华师范大学

蒙文通的治史方法简析

张笑龙

(五)116日(周日)14:00—15:30 第五节会议

主持人:徐松巍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

段金生(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王瑞

上海大学

守旧与求新的困境:评析张其昀的《中华五千年史》

颜克成

邵华

陕西理工大学

徐复观的史学评论

王瑞

朱春龙

扬州大学

新中国初期史坛中的郭沫若(1949-1957

邵华

赵满海

曲阜师范大学

许冠三与1950年代史学概论书写模式的新探索

杨翔宇

贾鹏涛

大连大学

杨宽与战国史

赵满海

第四组 地址:乐乎新楼2楼学思厅

(一)115日(周六)14:00—15:30 第一节会议

主持人:江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徐国利(上海财经大学历史系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江湄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的意义与无意义--论章太炎《易》学、《春秋》学及其历史观

何爱国

何爱国、颜英

复旦大学

上海大学

历史书写的方式及意义:论章太炎的老、孔“良史”说

江湄

王刚

江西师范大学

二重证据法与古史史料学建设刍议

徐国利

徐国利

上海财经大学

近现代科学观视域下的清学及方法论得失:以胡适、傅斯年为中心

文廷海

(二)115日(周六)15:50—17:40 第二节会议

主持人:汤勤福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剑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报告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牛润珍

中国人民大学

金代史官制度考

汤勤福

张剑光

上海师范大学

宋人视域中的唐五代图书流传与收藏

汤勤福

章益国

上海财经大学

史意的流变——章学诚的史学演变论新诠

王应宪

王应宪

华东师范大学

建国三十年史学规划述要

章益国

王传

华东师范大学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段金生

(三)11月6日(周日)8:30—9:50 第三节会议

主持人:郭飞平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尹建东(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尹建东

云南民族大学

环境、族群与疆域空间: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研究路径和理论方法

段金生

段金生

云南民族大学

学术与时势: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西南边疆研究的转承起伏

尹建东

汤莹

山东大学

顾颉刚的“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及其影响

邵华

刘进宝

浙江大学

东方学视野下的敦煌学

陈勇

(四)116日(周日)10:10—11:30 第四节会议

主持人:张秋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文廷海(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发言人

论文题目

评论人

张秋升

天津师范大学

当前史料观念的几个偏颇

赵满海

马泽民

绵阳师范学院

皇帝的命运——对中国皇帝死亡的量化分析

张朝阳

张朝阳

上海交通大学

秦汉中国与罗马帝国比较研究综论

马泽民

时培磊

廊坊师范学院

中国先秦史不容淆乱——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的一部历史著述

刘训华

闭幕式

时间:11616:00——17:40

地点:上海大学乐乎新楼2楼学海厅

主持人:陈勇(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闭幕式主题发言

1. 柯亨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述评(15分钟)

发言人:吴英(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2. 观念史研究的回归——观念史研究范式演进的考察(15分钟)

发言人: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3.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挑战(15分钟)

发言人:何平(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小组总结

1. 第一小组 (8分钟)

发言人:黄艳红(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2. 第二小组(8分钟)

发言人:吴浩(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3. 第三小组(8分钟)

发言人:李勇(淮北师范大学教授)

4. 第四组小组(8分钟)

发言人:王刚(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闭幕式总结与致辞

发言人:张勇安(上海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