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讲坛暨社科论坛第一百九十一讲
主讲人:李德顺 教授
主讲人简介:李德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法治文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为价值与价值观念、当代文化、法治文化。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并在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被聘为客座教授、特聘研究员,被多家期刊杂志聘为编委。曾应邀赴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大学,以及东洋哲学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意大利意中友好协会、香港创价学会等邀请专程讲学。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时间:6月11日(周日)上午9:00
地点:校本部B401室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似乎遍布“道德难题”和“公正悖论”的时代。“女友和妈”、“文物和人”、“电车难题”让人们陷入“先救谁”的价值纠结中。概念与历史实践的脱节,特别是存在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德性主义等理论中的价值独断主义传统,束缚了理论批判的视野,使对于“先救谁”问题的思考陷入了规范冲突的“死结”——“怎样做都行,也怎样做都不行”。
“价值独断主义”是表现于价值理论和价值观念中的独断主义,指人们对自己价值判断的立场和限域缺少自省就断然下结论的习惯。它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上的知识主义、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价值独断主义的特定哲学基础,主要是20世纪以前流行的一些哲学观点,如:实体主义存在观,知识主义认识论,单一本位主体观,规范主义价值论(伦理学)等。除了分有存在论和认识论式独断主义的特征之外,价值独断主义当然还有与“价值”相关、更多诉诸于个体情感的特点。其根本弱点是无法正视和包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总是要以排他的方式来坚守自己,因此经常置身互不相容的两极对立之中。
在思维方式上,以价值规范的主体性克服“德性主义”,以多元主体的层次结构取代“共同体主义”,才能走出独断主义的困境。我们需要超越价值独断主义,认真面对价值规范的主体性特质,深入把握多元主体间的层次结构,并以主体权责统一到位的精准化判断,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以形成适应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等价值思维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