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美院陈家泠教授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3-10-22投稿:宋国栓 部门:美术学院 浏览次数:

“化境——陈家泠艺术展”写天地人三界,囊括人物、山水、花鸟以及工艺美术,揽中华5000年精华,于2013年9月21日-10月12日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展出。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虔诚祈祷、倾心写意、美丽抒情,陈家泠坦荡胸怀,深切地拥抱世界、关爱心灵。展览分为人、山、花、艺四大部分,分别取名为:万种风情、万水千山、万紫千红、万变为宗。在他作品中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融化、滋养。陈家泠带到北京城梦想花开的海派艺术,传统出新的笔墨源流,人物、山水、花鸟画齐放的中国画意境;陈家泠同时又把国画渗透到传统龙袍的织造工艺“缂丝”和明清家具、瓷器、服装等生活用品上,笃行着“日用即道”的古训。

这次展览是陈家泠继200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以花鸟画为主体的又一大型个展。陈家泠的画被吴冠中先生称之为“眼前一亮,印象很深”,那次画展陈家泠的创新则被吴冠中老人誉为“都是很用心的。”这次画展相对6年前的展览有两大新特点,一是作品从花鸟画为主,走向人物、山水、花鸟画和工艺美术全面拓展;二是展示从面向美术专业观众,向大众普通观众拓展。

这次陈家泠艺术大展共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占一个大厅。

第一部分是万种风情,人物画:贯休16罗汉(根据贯休石版画再创作成中国画)、观音造像、上海月份牌美女、西藏人物、非洲中东人物各一组。在宗教题材与世俗画的强烈对比下,在大俗大雅中呈现人性美的创造。

第二部分是万水千山,即山水画,包括作品三山五岳、四大名胜、桂林、长江等,每幅都是5张六尺横排。中国的名山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往圣前贤踏遍青山、饱游饫看、口吟胸怀、寄情明志的文化高峰。这组作品是陈家泠以为山河壮歌、向前贤致敬的敬畏之心创作的中国山水精神图谱。

第三部分是万紫千红,即花鸟画:鱼系列等。花鸟画是陈家泠最先被世人承认的艺术领域,由此获得了“敢变、能变”的美誉。陈家泠在花鸟画上继续深化,推出了新作《鱼》系列,自由灵动中透出了调皮和幽默,这套作品的灵感来自他为小孙子创作的册页。

第四部分是万变为宗,取意为万变不离其宗,包括陈家泠陶瓷、家具、缂丝、服装、织锦等作品。10年前,陈家泠在上海市中心创立了艺术家陶瓷工作室“泠窑”,并获得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泠窑既使他对于瓷和釉质材料及其窑变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打开了一片艺术新天地。同时也为上海艺术同仁好友提供了研究、开拓艺术的新空间。缂丝,以“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自古就是为历代皇帝制造龙袍等御制用品的皇家作坊工艺,陈家泠把自己的创作与缂丝工艺相结合,为拯救、振兴这门古老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做了切实的贡献。在他新近推出的系列服装“俱往矣”中,秦王、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洪武、康熙,以表现历代杰出帝王文治武功、泱泱大国气派和深厚的礼仪文化。

展览总体构成了陈家泠在艺术上打通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界限,在三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成就,进而把中国画的笔墨推广到诸多生活实用器皿和生活过程中去。展览期间,陈家泠先生应邀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作讲座。

    陈家泠先生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潘天寿、陆俨少等先生。他几十年来立足海上,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躬耕艺术教育,继承了海派变革与发展的传统,为当代中国画带来了时代新象。1984年,他以《开放的荷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且获得佳作奖,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此后,他一路前行而自成一家,重振了海派雄风,并擎新海派之大旗独树一帜,为新海派在新世纪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新海派的领军人物和中国画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