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由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竞赛终审决赛中,理学院化学系马俊伟同学的作品“水溶性柱[5]芳烃对碱性氨基酸的选择性键合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这是继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作品竞赛中理学院学生获得一等奖后又一次登上“挑战杯”的领奖台。而其指导老师、现为理学院院长助理的李春举博士副教授也由此成为我校连续指导本科生获得两个一等奖的“明星导师”。
马俊伟同学在2010年9月进入其导师李春举博士实验室进行与超分子化学领域相关的前沿科研工作,与研究生们一起做实验、进行学术讨论与探索。2011年,他成功申请并主持了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功能性桥联柱芳烃的合成及其分子识别与组装研究”。在课余时间,马俊伟等几位具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自发组成了科研创新小组。2012年结题时,已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著名杂志“Org. Lett”(IF=6.169)发表一篇名为“Synthesis of Pillar[5]arene Dimers and Their Cooperative Binding toward Some Neutral Guests”的期刊论文和一篇会议论文(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会议),并申报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他又成功申报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水溶性柱[5,6,7]芳烃超分子与天然氨基酸的分子选择性识别研究”。该项目目前还在进行中。目前马俊伟同学已经以第一作者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ical Communications”(IF:6.378)发表了一篇名为“Molecular selective binding of basic amino acids by a water-soluble pillar[5]arene”的研究论文。论文发表仅半年就被引用14次,并入选基础科学索引(ESI)——高被引用论文。以这一出色科研成果为作品参加了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校内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上海市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终审决赛获得了一等奖。
理学院多年来坚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重实践”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发挥基础学科优势,依托学科特点,把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学术兴趣与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等方面,以建设学生专业社团为着力点,以学术活动、提前进实验室(课题)、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重要抓手,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逐渐形成“学校关心、学院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努力为上海大学培养优秀学生做出贡献。理学院连续多年实施“优秀生培养计划”,借助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学科竞赛和学术社团建设等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美新杯竞赛、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上海市化学实验竞赛等各类学术竞赛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涌现出一批热爱本科生的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