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学院学员论坛引入“模拟联合国”讨论热点议题

发布时间:2013-10-25投稿:李银 浏览次数:

2013年10月18日,人才学院学员论坛引入“模拟联合国”形式。遵循联合国大会会议流程,通过议题确定、正式辩论、自由讨论等环节,就时政热点展开讨论,帮助学员拓展思维角度,提升国际视野。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李华副教授受邀参与了本次学员论坛。

把握立场,选定议题

活动伊始,“联合国大会主席”——经济学院11级本科生黄鹭苇对 “‘暂停执行死刑’何去何从”、“‘提高妇女地位’是否势在必行”两个议题进行解读。并请各国代表就议题确定提出意见。

“韩国代表”生命科学学院10级本科生周秋莲首先进行发言,她认为“提高妇女地位”的议题只是针对于妇女,而“暂停执行死刑”这一议题同时涉及到男性和女性,更具有普遍性;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犯罪分子的脱逃更加猖狂,所以“暂停执行死刑”更加急需大家商讨。而“中国代表”理学院11级本科生毕锋奇则认为更应该对“提高妇女地位”这一议题进行商讨,因为“提高妇女地位”这一议题涉及到全球一半的女性,而“暂停执行死刑”只涉及一小部分的群众,在广泛性这一点上,“提高妇女地位”这一议题显然更胜一筹。

随后,其他各国“国家代表”也进行了有序发言。最终,大会以过半数投票结果确定优先动议“暂停执行死刑”。

正式辩论,各抒己见

在正式辩论中,“联合国大会主席”黄鹭苇首先就议题的讨论范围进行说明,“目前大部分反对废除死刑的国家,并没有任意滥用死刑,一般不轻易宣判囚犯死刑,而以死缓来代替。”之后,各国与会代表进行讨论。

“新加坡代表”机自学院11级本科生吴柯儒赞成“暂停执行死刑”,他认为“死刑对囚犯是一种解脱而非惩罚;废除死刑可以给犯人改造的机会;死刑制度不符合刑法的宗旨。”“日本代表”外国语学院12级硕士生刘岚则使用流利的日语以及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就日本赞成“暂停执行死刑”立场进行发言陈词。而“美国代表”经济学院12级本科生黄滢则认为应该“赞成继续执行死刑”,她结合自己对于美国文化的了解说,“我们认为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于政府,但是人民是不可能将自己的生命权让渡给政府的,政府绝没有权力剥夺人最宝贵的权利——生命权。因此,暂停执行死刑首先难以服众,其次难以给受害者家人一个交代。”随后,与会的16个国家的“代表”分别就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宗教文化等对“是否应暂停死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自由讨论,解析社会

在正式辩论结束之时,“澳大利亚代表”提出动议,表示希望全体代表就执行死刑可能带来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该动议以超过半票的投票数通过。

“澳大利亚代表”从基督教出发,认为从人道主义讲要尊重囚犯的基本人权。发言完毕后,反对“暂停执行死刑”的国家纷纷反击,通过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犯罪率大幅上升的事实,强有力地表达了不应该暂停执行死刑的观点。学员们在自由讨论中就国际社会上目前的道德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南非代表”翔英学院12级本科生茹珂阳说,“我们认为社会运转的核心是宗教与道德,法律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工具。真正良好的社会秩序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手段向人们传递善良与责任。”“中国代表”机自学院11级本科生赵青松分享到“我认为道德是高于法律层次的社会约束,不论在哪个年代,社会道德的维护与人民道德层次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

 

讨论结束后,社科学院副教授李华老师从议题背后蕴藏的社会背景知识出发,重写解读了两个议题,李老师对本次学员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对同学们来说,以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形式对一个议题进行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大家活跃的思维与综合运用多国语言的能力,展现了当代青年应有的涵养和面貌。希望今后大家还可以多举行类似活动,在讨论与分享中拓展自己的全球化视野。”

通过本次“模拟联合国”形式的学员论坛,学员们也在新颖的形式中,结合各个国家的实际国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社会问题,剖析了时代发展,在讨论与分享中提升了自身了解国际政治的水平,对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人才学院七期学员 理学院12级本科生 刘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