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浦兴祖教授做客人才学院高端讲座,在校本部乐乎新楼2号楼海纳厅带来了题为《政治体制改革——动力、障碍、走向》的专题讲座。在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浦教授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语言使学员清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动力和障碍,并启发了同学们的深度思考。
踊跃提问,尽显独立思想
中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在这期间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与障碍何在?我们又将走向何方?浦教授在讲座开始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讲解他准备好的讲座内容,而是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踊跃提问。他说“大学是思想的殿堂,学术是独立的,我们可以问一切感到疑惑的问题。”学员们也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平日自己所困惑的问题。
翔英学院12级本科生茹珂阳问到,“我们中国的很多富人移民海外,是不是说明中国老百姓对我们的国家认同感不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呢?”围绕着这一问题,浦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光是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将‘三个自信’落实到实处。道路自信,道路要走出实效。理论自信,理论要验证实际。制度也要有实效。只要当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人民当然自信。”浦教授还列举了北大学生高举“小平你好”横幅的事例来说明中国的道路自信,“小平你好”实际上是“改革你好”,令学员深受启发。
浦教授的深度解答使学员们对民主、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理学院11级本科生毕锋奇分享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表现就是深化民主,这并不是讨论一个‘宪政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名词或者是组织党员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把思想实质表现出来、制度时效性发挥出来。我们的社会制度就是追求民主,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深度剖析,感悟青年责任
对于中国现在面临的西化问题,浦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关于西化问题,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我们接受西方的压力,也可以由此看到中国发展中的人权问题。80年代的中国甚至还无法理解人权,但通过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对人权的理解越来越深,最终将人权写入了中国的宪法。因此,我们与其对抗,不如对话;与其硬生生地推出去,不如巧妙地拿来用。西方化不化我们是他们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被别人化过去,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的制度,我们自己的民主。”浦教授的观点引起了学员们的广泛思考与共鸣。
浦教授还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中国要继续发展,是需要中国共产党的。但是中国共产党要珍惜这一切,要在发展中深化改革自身存在的腐败和形式主义等问题。”对此,经济学院11级本科生吴轶蔚分享到“病根是要慢慢消除的,一定要有这样的耐心和信心,政府要耐心,人民对政府要有信心,如此而已。”
在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出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人民民主素质不强、形式主义、官员腐败、上行不能下效、西化等。面对这些问题,浦教授向学员解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学员们在聆听过浦教授的解读后纷纷表示,作为国家发展的接班人和继承者,我们有理由对当今政治社会中面临的障碍进行思考,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贡献。
人才学院七期学员 经济学院11级本科生 黄鹭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