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4-02-24投稿:赵益民 部门:文学院 浏览次数:

 1月11日是寒假的第一天,文学院在乐乎新楼召开了“2014上海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讨论会”。会议根据上海大学2014年工作要点,以及上海大学战略发展的总体思路,召集学院各学科负责人和学院各级党政领导,以及邀请了校党委副书记忻平教授、王光东处长共同探讨学院2014年及今后若干年的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思路,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研究员、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教授来会议介绍他们的治学理念和研究之道,同时也为我院的中文和历史学科把脉,力图借助校外专家以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院在发展之路上存在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熊月之研究员首先分四个阶段介绍了自己从事上海史研究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要有做冷板凳的精神,只要是在学术上能立得住,就一定能得到相关支持。他还举了世博会的例子,说明了历史学如何服务社会的问题。熊月之研究员强调,在从无到有,从仅仅做资料整理到编辑《上海通史》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始终抓住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上海,第二个是城市,第三个是历史。他说,要实实在在搞,做到要别人非承认你不可。在研究中,他强调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个是眼前和长远的关系,一个是上海和全国的关系,一个是上海和国际的关系,第四个是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关系。他还从分与合的角度比较了大学和研究所的区别。

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教授结合自己工作,从管理的角度谈他对中文学科发展的意见。他说,几乎无论哪个学校,现在的中文学科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基本是相同的。他说,评估的体系和指标要重视,但也要保持自由思想。他强调,一个大学如果文史哲不发展,是不能成为一流大学的,中文学科,要少讲改革,基础学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没有传统,学科是不能发展的,当然,也要创造新的学术生长点。他特别谈了苏大文学院对于年青老师的支持情况,他说苏大文学院的老师比较少,所以学院把重心放在扶植青年教师身上,有很多政策倾斜。他还谈了苏大文学院在推动服务社会和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强调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推动服务社会和国际化。

中文系主任陈晓兰、郭长刚和严泉分别代表我院的三个一级学科介绍了各自学科的发展情况。之后的讨论中,参会教授们纷纷发表了各自对学科发展前景和瓶颈的见解,提出了一些问题以求邀请的两位资深专家会诊。熊月之和王尧两位专家共同参与了会议的讨论。

忻平教授认为,两位教授的点评非常精彩,对学科建设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和帮助。

会议由文学院执行院长董丽敏教授主持,她对两位资深专家的介绍和切中要害的分析表示非常感谢,同时她认为,学科建设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借鉴兄弟院所的长处可以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她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请两位专家莅临指导。(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