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上海文化”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4-03-25投稿:陈奕雯 部门:社会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上海七所高校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三十余篇,体现了哲学家对于上海文化的密切关注。

        此次论坛以上海深化改革为重要契机,围绕上海文化的核心价值、上海精神的哲学意蕴等核心问题,对海派文化的历史传承、现实际遇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务实而深刻的研讨。

        忻平副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上海大学立足上海城市发展,不仅在社会治理问题上有一己之长,同时,在文化领域也重视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以哲学的深刻性,为上海文化的发展提出高屋建瓴式的观点。同时,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教授表示,哲学作为精神文化的中心,更需要为上海文化的建设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主题报告阶段,“上海精神”成为大家讨论的核心议题。上海大学陈新汉教授对上海精神中“海纳百川”的内在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上海进行“人才兴市”,助力“中国梦”的重要动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张桂芳教授提出了“文化建设”与“文化在场”的区别,认为光靠城市基础建设或号召并不能体现上海精神的实质,上海精神必须通过它在上海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在场”才会有体现其价值。上海大学吴德勤教授指出,上海精神与城市气质有着直接关联。上海精神既有对以往上海历史的总结,也有对未来上海发展的期望。

 

        其次,与会专家学者对海派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也有很多精彩的观点。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从上海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主动姿态,以及海派文化对于融入全球化的积极推动上,肯定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及包容性。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以“上海话”为考察对象,通过语言学的内在逻辑,以“海纳百言”的独特观点,指出海派文化的丰富与多元。上海电力大学章仁彪教授则从文化民族主义的角度,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讨论了城市精神与海派文化。以“权力与权利”“群性与己性”“理性与情感”三者的关系,反思了海派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优劣点。上海大学朱承副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中“公私”之辩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上海的现代性,并非只是经济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其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和“精神的现代化”。

        最后,对上海文化的研究还必须通过具体问题进行梳理。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重新反思了在科技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高投入能否导致高产出”的问题。从创新治理能力方面去客服“高投入与高产出”不成正比时的难题。上海大学的张艳芬副教授对当前城市文化中流行的微文化进行了深刻描述。反思了通过网络等媒介所产生的新生文化形态的暧昧特点,提出了对上海文化的理解不仅要有历史的维度,同时也应重视新兴的文化形态。主题发言主持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最后指出,以哲学视野考察上海文化,有助于加深对上海精神的理解,自觉的丰富海派文化。

        在主题发言阶段结束后,大会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黄洪基教授通过对韩寒现象的分析,指出对于海派文化现在的主流文化重视的还不够,尤其是对海派文化中的新生的青年文化,存在着打压、边缘的倾向。上海电力大学李家珉教授也以“佛跳墙”为例,建议重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提出当前城市精神的提炼是从功能性描述性的角度来提炼的,对于它是不是城市精神的本体还需要深入思考。同时,在海派文化中,更应该重视人民大众文化的影响,尤其要通过对石库门的保护和研究,发现海派文化的精髓。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副教授从“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区别入手,提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文化国力”的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潘宁教授,以马克思哲学的文化观,反思了上海文化的深刻意义。

        学者们本着哲学思考的严肃性,对上海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各种真知灼见,真正起到了从深刻性上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主任宁莉娜教授最后作了大会小结,提出本次会议的举行,更好的加深了对上海这座城市内在灵魂的重视与反思。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陶倩书记致闭幕词,指出上海问题研究是上海大学的历史使命,并肯定了本次会议对于上海城市发展及建设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