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下午,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老师做客人才学院,在南区308带来以“箭垛式的包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特性”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郭教授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并就“神化包公”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原因。在郭建教授风趣幽默的解读中,学员们对法律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走进历史,赞美声中的质疑
讲座伊始,郭教授引用了胡适先生的话,对题目“箭垛式人物”进行阐释,学员们也跟随郭教授一起进入主题。随后郭教授通过案例分析,还原了一个忠于历史却违背常理的包公。“很奇怪,中国历史像包公一样的官员太多太多,为什么偏偏包公被神话了”,郭教授在表达自己困惑的同时对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从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以及大众心理等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讲解,使学员们了解到了如何透过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窥见整个社会的状态。讲座最后,郭教授总结了本场讲座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政治中“人治观念”的缺失。郭教授言语时而严肃时而风趣,并结合自身的经历,从改革开放前的上海弄堂的一角到文革时期的校园生活,从解放时期的社会问题到现如今的时事热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分析。
回归当下,喧闹声中的自我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郭教授悉心为学员们答疑解惑。有的学员捕捉到讲座中提到的逻辑问题,探索逻辑思维缺失的原因。郭教授在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从玄奘经书的传播到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管理学院13级硕士生杜光磊同学说道“郭教授对包公的解读使我想起了唐太宗与魏征,社会对法治的需要时是迫切的。”同时,文学院10级本科生高欣将讲座内容与自己专业相结合,讲到“文学重建”的问题。通过郭教授深入的讲解与剖析,学员们纷纷表示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包公这一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并对其之于中国的法制进程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悠悠中华五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不乏与真相相违背的人或事,因此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过早地贴上标签,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需要忠于事实,也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通信学院10级本科生沈达分享到。
当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当法治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学员们也将带着思考与收获,找到喧闹声中的自我,共同创造和谐社会。(人才学院 徐新星供稿)
校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