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志愿作为一种“惯性”——2014上海樱花节志愿者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14-04-15投稿:陆耀峰 部门:社会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2014年上海樱花节人潮涌动,这给顾村公园现场游客接待带来了极大压力,但他们有一群好帮手——上海樱花节志愿者。头戴小红帽、身披红马甲、胸挂小徽章,今年樱花节志愿者用自己响亮的声音指引着前来顾村公园游玩的游客,并进行文明劝阻、应急处理以及游园讲解,成为顾村公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2011年起举办“上海樱花节”至今,樱花节志愿服务团队在顾村公园已服务了四年,共有1160余名来自学校与社会志愿者为樱花节“保驾护航”,服务游客达280多万人次,服务时长总计达1.8万多小时。今年由上海大学承办的樱花节志愿者项目更是在制度化建设上有了不小的突破与创新。

截止至2014年4月15日晚20:00,本次樱花节志愿服务工作,共有789名同学报名、519名参加面试、录取志愿者250名,配备21名核心管理团队志愿者;在网络宣传平台上,“乐乎论坛”专帖点击量各为4004与1104,志愿者报名表下载量为1749,“新浪微博”宣传内容浏览量为58400余次,并有上海教育、上海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宝山发布、上海大学以及志愿上大等官方微博对活动进行宣传;同时,活动还受到了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文明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文明网、光明网、凤凰网、上海热线网、东方网以及东方城乡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志愿服务天数为11天、服务时长近5000小时、服务人群达90万人次。

互动活跃,志愿服务不落伍

为了让上大学子第一时间了解志愿活动信息,此次志愿者招募不仅使用了在学校张贴公告等传统的宣传手段,而且还依靠受众较广的微博、微信、人人网及“易班”学生互动平台、校园BBS乐乎论坛及时宣传,让大家在互动中分享经验之谈。

从2014樱花节志愿者报名开始后,短短8天,上海大学就有789名同学通过网上系统报名成功并通过审核。新媒体的传播,让志愿者服务的宣传推广变得更有“潮味”、沟通反馈变得更为便捷。樱花节志愿者项目实施领队制和小组制,志愿者入选名单一经公布,相应的飞信与QQ交流平台就会立刻启用,快速落实分组与分工,使得志愿者能够第一时间能够找到“组织”。在线上平台,志愿者们可以相互了解、共享信息、交流心得,在更好地准备志愿工作时也为志愿者们日常校园学习、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平台。

为突破樱花节志愿者群体的瓶颈,将志愿文明的理念传播给更广大的社会群体,2014上海樱花节志愿者团队首次尝试招募10名社会志愿者。本次招募通过海青年智慧公益平台,3月11日开始报名,截止到3月13日报名结束共有58人报名,在3月17日电话面试结束后共有12人被录取。社会志愿者年龄层跨度包括儿童至中年,行业更是包括会计、政位、商人、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等。

跨校联动,创新模式促分享

在今年的樱花节志愿服务工作中,项目突破了原有以上海大学学生单一群体作为志愿者的模式,首次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系的109名同学,共同形成学生志愿者群体。这样的跨校联动,可以促进不同学校间志愿服务工作的交流,真正实现经验分享、资源共享。

上大学子在樱花节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专业”,被多位复旦大学学生提及。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同学们用“前辈”一词来形容上海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樱花节志愿服务的启动仪式上,上海大学的志愿者们为其详细介绍了以往樱花节的志愿活动情况,还对上大的志愿精神作了深入解读。专业而富有激情的宣讲,让复旦大学的志愿者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3月15日、16日,复旦志愿者进入顾村公园实地进行志愿服务工作,虽然这两天阳光强烈、空气干燥,但是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志愿精神并得到游客的不住称赞!

回报社会,首设“公益文化服务日”

2014上海樱花节举办期间,3月29日至4月13日中的每个节假日,顾村公园森林剧场周围都会有游客驻足参加公益咨询服务。上海大学以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的开展为契机,首设“公益文化服务日”,由各学院的志愿者们在樱花节现场为市民解疑释惑。

经济与法律咨询、食品与健康咨询、义务家教服务咨询等8个不同的公益服务项目,不能与民生密切相关,也让上大志愿者们的专业所长有了用武之地。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品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的志愿者们,以展板和海报的形式,向游客们深入浅出地介绍食品健康知识,并接受咨询。这样的科普方式,让很多游客深受教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在展位前,摆满了自己精心完成的画作、T恤及工艺品。在爱心义卖的同时,大力宣传“关爱脑瘫儿童”的公益理念,引来诸多游客慷慨解囊。上海大学法学院的志愿者们则耐心地解答市民的提问,为他们解决家庭经济纠纷等法律问题提供专业解答。对于身处于象牙塔的学子们来说,走出校园,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为他人排忧解难,觉得很有成就感。

选择坚强,“90后”志愿者展英姿

3月29日,这是社会志愿者上岗的第一天也是上海大学“90后”志愿者来到樱花节现场服务的第三天。当天,申城下起瓢泼大雨,狂风大作,顾村公园游玩的人并没有因为糟糕天气而有明显减少。遭遇这样的天气,即使打着伞,身上依然会被雨水打湿,但是作为“护花使者”的志愿者们,全部准时出勤。志愿服务过程中虽然雨寒风冷,但是志愿者没有一人擅自离岗,全都坚持服务到最后一刻。游客多次表示服务岗上的志愿者们一直站在雨中为大家提供服务,非常令人感动。而在4月12日和4月13日的雨中服务,许多志愿者的衣服与鞋子都已经湿透,伴随着降温志愿者们都感觉愈发湿冷,可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岗休息,志愿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游客,为我们的志愿者频频竖起大拇指。

在樱花节天气晴好时,游客特别多,少数游人看到漂亮的樱花,伸手便摘。有些人为了拍照,甚至爬上树或是动手摇树干,故意造成“樱花雨”。看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志愿者们都及时制止,进行文明劝导,遭遇个别人不听劝告心里很难过时,手上的腕带与胸前的徽章总会时时激励志愿者。

2014樱花节志愿者的手腕上佩戴着五色腕带,与美丽的樱花相映相衬,十分醒目。腕带的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了志愿精神中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以及上海大学志愿服务大力倡导的“快乐”。在这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里,上海大学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奉献的赞歌,用自己的汗水灌溉了文明的花朵,用自己的付出践行了学子的责任。相信当代志愿精神已经在2014樱花节志愿服务工作中得到印证,但这并不表示上大学子的志愿工作落下帷幕,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