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面向问题”第六期文科研究中心培训交流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4-04-22投稿:洪丹丹 部门:社会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

2014年4月17日上午,由我校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面向需求,面向问题”第六期文科研究中心交流培训会在校本部行政楼501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培训会针对“欧洲中国问题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特邀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Bart Dessein教授来校,与学校各文科中心代表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培训会由社会发展研究院张恒龙院长主持,逾40名文科学院科研负责人和相关学科教师出席交流会。

    张恒龙院长在开场白中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开始注意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模式、特点等的同与不同,寻找支撑中国迅速发展和经济奇迹的内在动力。中国的学者有必要了解国外同行如何看待中国变化,继而理解文化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也必须结合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两大维度,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推动中国成为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希望此次交流培训会提供广泛的中西对话空间,真正促进中国和比利时高校间不同学科的交流。

Bart Dessein 教授是比利时著名汉学家和佛教学家,是欧洲学术界少见的在汉学和印度学两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的学者。近年来,巴教授越来越关注中国模式的研究,在他和他的同事的努力之下,根特大学的汉学部成为欧洲有影响的中国研究中心之一。作为此次访问上海大学系列讲座的第一讲,Bart教授主要从学理角度分析了欧洲的中国问题研究情况。他认为,欧洲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共分5个阶段。欧洲的中国问题研究起源于元代天主教的传教时代,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欧洲汉学的开头。鸦片战争后进入了第二阶段,报纸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欧洲相继出版了针对中文的科学字典和语法书。第三阶段由于70年代中国的特殊历史原因,欧洲对中国的重视度大为下降,研究环境不仅分散,而且规模很小。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欧洲相继成立专门研究特定领域的小型协会,以迎合更专业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中,大学间的合作成为趋势,学术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中西方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互相了解与学习。近年来,伴随电子数据的发展,欧洲的中国问题研究进入新纪元,新的院系和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中西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合作需求更加旺盛,中国研究已经从古典研究演变成当代研究。总之,可以说当代中国研究终于突破了障碍,目前已经处于一种健康而又坚实的状态。

主题报告后,在座的各位学者与Bart教授积极互动,分别就“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及其对欧洲的影响”、“怎样来看待中国崛起的问题”、“中国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并向国外来合理表达这些观点”、“欧洲和美国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建议”等问题开展深入探讨。培训会结束后,文汇报记者对Bart教授进行了专题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