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有的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外培养环节中,实现本科生的课内外联动培养,从而促进学院的后三年学生培养质量,是社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思路与举措。
2014年春季学期,社科学院针对哲学系本科生学习现状和实际需求,专门搭建了“爱智读书会”的课外育人平台,邀请到了学院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围绕理想信念与文化思想等等方面问题,带领学生定期开展经典书籍的阅读,在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中,启迪智慧增长学问。
此次系列读书活动全面走进社区学院大一学生,春季学期1-8周每周五晚6点在新世纪大学生村13幢社区学院402室定期举行,由社科学院哲学系朱承、周丽昀、彭学农、张艳芬、刘冰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担任领读教师,与同学们就各种哲学话题进行探讨。春季学期推出的系列读书主题包括:《我们该要什么样的文化?——读〈两种文化〉(C•P•斯诺)》,《我们该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思想?——读〈原道〉(韩愈)》,《我们该如何获得一种正确评价?——读〈评价理论〉(杜威)》,《我们该如何奔向共产主义?——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我们该如何获得对真理的表达?——读〈申辩篇〉(柏拉图)》等五个方面问题。
另外,由社科学院哲学系刘友古、鲍建竹老师领读的《存在与虚无》原著读书会,每周日晚6点在B楼401室准时开展,吸引了一批来自不同学院的对萨特感兴趣、但又读起来费力、想要探个究竟的哲学爱好者们。
这些读书会的开办,为更多喜爱哲学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在课外进行共同学习、交流的公共家园,使得广大学生更多机会在课余时间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哲学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带领学生一起来读书的氛围,同时也使得哲学教育从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有利于本科生的课内外联动培养。
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当我们看到不少媒体发出“还有谁在读书?”的忧思时,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爱智读书会”每周五晚6点在新世纪大学生村13幢社区学院402室与您相约,多读书、读好书定能助推梦想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