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家沈剑英教授应邀接受上海大学学子采访

发布时间:2014-04-29投稿:陆耀峰 部门:社会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2014年4月26日上午10时许,著名“因明学”专家沈剑英先生在家中接受了上大学子的采访。本次采访由社科学院沈海燕教授领队,参与的同学有社科学院研究生李其中,本科生唐涛、蔡秋雨、欧阳曼,哲学兴趣小组成员潘良杰、冯照晴及美术学院本科生庄雪凡。

沈剑英教授虽已82岁高龄,但身体依旧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此次采访,老先生非常用心,甚至事先根据采访提纲把自己的回答写了下来,让大家十分感动。老先生首先否认了网上流传的一则他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轶事,随后便谈起了他与因明学结缘的过程:因对文革期间文学成为“阶级斗争桥头堡”的状况不满,老先生放弃文学研究转向因明学,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基础薄弱、资料不足等种种困难,但他凭着兴趣与毅力一一克服了。

随后,老先生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玄奘取经归来后兴起的因明学研究热潮迅速消退的原因。他说,当时因明学研究热潮的产生是由于唯识宗的盛行,但它的义理过于精微,最终逐渐衰落下去,因明学也随之式微。接下来,老先生概述了西方逻辑和因明逻辑的历史,认为我们应当结合亚里士多德逻辑、数理逻辑等其他逻辑对因明进行研究,寻找因明与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用因明来丰富它们,但没必要再去发展因明。他指出,因明学是一种非形式逻辑,用因明来丰富现代非形式逻辑是一条极有前景的路径。

沈老先生还结合切身体会给了同学们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学习要从兴趣开始,凭借兴趣可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学到的越多,兴趣越浓,如此就能渐入佳境;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积累得多了就是成果。最后,同学们还就因明学入门书籍、逻辑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之间貌似的不相容及非形式逻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向老先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老先生也一一做了耐心的解答。整个采访持续一个半小时有余,最后,沈老先生还热情地表示欢迎同学们下次再来同他探讨学习上的问题。

社科学院哲学文化季系列活动的沪上哲学名家寻访活动,旨在让上大学子与老一辈哲学名家面对面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为人、为学的态度,通过本次采访,同学们感受到了沈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和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执著,他的经历与学术见解也使同学们颇受启发。

 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