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寻访足迹
如何使学员们更好地理解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如何加强“知校、爱校、荣校”精神与日常学习生活的融合,是学员们不断思索与实践的课题。春季学期伊始,人才学院八期学员开启了“寻找上大人,共筑上大魂”主题活动。在近三个月的寻访历程中,学员们以文献学习、考察调研、访谈调研等方式展开寻访,共同发现上大的昨天、今天、明天。
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学员们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学习方式系统理解老上大与新上大的发展脉络,体会上大发展与教育改革、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红色学府:上海大学(1922-1927)》、《上大记忆》、《校长钱伟长》等书籍、文献的深入阅读,近三十万字的资料搜索整理,使学员们从理论上近距离走进上大史与上大人,体会文字背后沉淀的一份厚重与伟大。在考察调研中,学员们结合文献学习的成果,制订了详实的寻访计划,有针对性地寻访了上海大学旧址——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与遗址纪念墙,及瞿秋白、陈望道等总计12位上大知名近代校友的故居,感悟上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访谈调研中,从访谈嘉宾的确立到访谈提纲的制定,从访谈记录的整理到访谈内容的再学习,学员们走访了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的赵正德教授、陈雅丽教授等二十多位校友。在与前辈们的深入交流中,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上大在组建后实行三学期制与大类招生制等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深远意义,而学员们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前辈们对上大的热爱、对学术的研究与对教育事业的耕耘,对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更多的影响身边同学形成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我们的寻访分享
第一小组通过对1843-1911年间学堂制度发展历史的追溯,借助诗歌创作——《上大梦 •我的梦》,表达了上大学子对母校的款款深情以及美好祝愿。同时,通过对《申报》创建、学堂发展等历史事件进行了创意演绎,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小组通过深入访谈,聆听上海大学历史系李福长等教授对1912-1921年间老上大成立前发展历史的讲述,并在展示时通过访谈原音重现,传承上大老校友的精神,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三小组通过对1921-1927年间在老上大组建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探索,对比分析了当时的青年与现在的自己。尽管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一代代青年人为国家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却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小组通过对1927-1949年间发展轨迹的追溯,以人物故事讲述的方式,对近三十位知名校友的成长历程、学术成果、对青年学生的寄语进行了生动的讲述,使学员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上大学子的赤子之心与爱校之情。
第五小组对1949-1978年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并前的发展特色展开对比分析,并通过视频制作的方式,多元呈现不同高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
第六小组通过对1978-1990年间改革开放后上海大学发生的历史事件及事件背后校园文化内涵的回顾,借助诗歌朗诵的形式,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小组成员还精心准备了插着2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表达了对新上大组建20年诞辰的生日祝福。
第七小组通过对在1990-2014年间新上大组建后在三学期制、大类招生制等方面推行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调研,并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展开案例分析,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的寻访感悟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能够让自己在物质上获得多大的享受,人的一生,只有当被奉献在国家的建设上,只有当被注入到社会的进步中,才是无悔的,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值得骄傲的,哪怕是粗茶淡饭,哪怕是默默无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祖国的事业中去,挥洒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这才是值得兴奋的,才是幸福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上海大学的出生是伟大的,她的事业也必将是伟大的!
材料学院13级本科生 金天威
在我们与老校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我们发现,那一份对上大的了解和热爱是如此的深沉,那一份对学子的期盼是那么真挚。这是一次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是上大人。作为一名上海大学的学生,我们有责任更有使命去传承老上大的精神,关乎治学,关乎革命,关乎价值,关乎人生。当你真的去做了,你的收获绝不是言语可以直接表达的。
钱伟长学院13级本科生 王茹
这次的寻访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上大、对钱老、对人院的了解,也促使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理想信念。在寻访过程中,组员之间的讨论切磋也激发了我们的思维,在组长的引导下,我们开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学会一种客观的视角评论、批判并且给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这次寻访,我深刻认识到钱老给我们每一个上大学子所留下的财富,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多么的珍贵。我想,在接下去的两年中,我会更加用心地去体验每一个学校的新政策、新变化,用实际行动一个上大人的责任,从心出发,“知校、爱校、荣校”。
影视学院13级硕士生 杨慕
翻阅上大的历史资料,聆听上大的故事,看到那些曾在上大任教的响亮的名字,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等等,虽然那时候的学子仅仅几百人,却有全中国一流的教师在陪伴着上大学子的成长。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钱伟长老校长对学校通识教育机制做出的改革也正是期望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必须走在最前列。这种有关文化的丰富的营养与能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那个年代,李大钊先生的课程是“社会主义释疑”和“历史学”,先生在课堂上首先强调的是社会大背景,“非革命不能救国,非社会主义不能建国”,以此来激励学生;张太雷讲中美大学生思想、志趣之不同,说“上大虽为弄堂大学,学生们却思想新颖,立志为革命作出贡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老上大精神氛围的引领下,相信我们定能让星星之火代代相传。
生命学院13级硕士生 徐新星
有人说:“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去老上大走走,看看母校的过去,看看一批批的面孔,带着赤子的情怀,走上心灵的归依。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新上大与老上大相隔六十余年,转眼间,六十余年过去。六十余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六十余年一代代人成长老去,六十余年匆匆花开花落,爷爷般的老上大,婴儿般的新上大,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不变的,是上大人身上始终流淌着自强不息的鲜红血液。
经济学院12级本科生 杨琦
忆往昔,桃李不言,尽看风雨话沧桑;看今朝,自强不息,与时偕行更辉煌,“知校、爱校、荣校”。学员们将带着一份对于上大历史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一颗对上大赤诚的热爱之心,以实际行动为上大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尽力所能及之力,继续传承并践行“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
校团委 人才学院 徐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