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广播新闻编辑角色转型及语言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4-06-20投稿:罗清池 部门:上海电影学院 浏览次数:

     (上大影通社讯罗清池)2014年6月18日,上海大学东方讲坛迎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播路平女士的别开生面的专业讲座。在开始讲课前,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聘任仪式,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执行副院长郑涵教授为路平女士颁发客座教授聘任证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副主任孙永超副教授、人民论坛杂志社上海资讯副主任陈晓平以及本科影视艺术系的部分同学到场听取了讲座。

路平老师是播音主持业界翘楚,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编播部任首席播音员,长期担任《990新闻》的播音工作。多次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播音报道,以及上海人大代表会议、党代会等重大会议现场直播和宣读会议文件,并策划多起重大专题节目。多次荣获国内播音类奖项,在2013年1月的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上,荣获2012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奖。

在讲座过程中,路平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工作的认识和经验成果。她认为在新媒体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也不能固守成规,要对信息时代的迅捷做出灵敏的反应。应对信息多元与快速的复制传播,编辑要有快速聚合,梳理观点的能力;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遴选和甄别海量信息;及时整合不同观点并能流畅清晰的播报,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就自己主持的《990新闻》编辑和播报,路平老师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新闻节目概况与人员结构配置呈现出精兵强将集中在早新闻,并且非专业年轻编辑占有不小比例。这就对早新闻受众市场以及编播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求。受众新闻需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来势凶猛,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对于传统广播媒体传播样态产生审美疲劳,传播手段、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上都需要不断创新,增强新闻节目的感染力与可听性。另一方面拓展新闻市场,如:可考虑早晚下班乘车开车的受众等,进行定向新闻播报。编播人员的知识架构将决定节目质量、节目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编播人员的自身语言和声音条件会影响到编播效果;另一方面广博专业的知识体系将成为编播人员的坚实后盾。

进而,路平老师从编播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联系到编辑播音的要求与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先是举例说明编辑与记者与播音员发声的区别,席间邀请几名同学朗读新闻稿,让同学们评判发声特点。让同学们感同身受的认识到,播报新闻是具有其专业要求的。声音悦耳,吐字规范,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发声还有其具体的原理——共鸣发声。说着,路平老师邀请全场一百多位同学一起站立,跟随她的动作来实践一下共鸣发声技巧。双手叉腰,就像说悄悄话一样,既要努力说得让对方听到,又不要发出声音让周围人听到,念:八百标兵奔北坡⋯⋯

整个讲座生动活泼,互动性强,让同学们不但学习到了专业的广播编播知识,也懂得了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讲座结束后,仍有数名同学围绕路平老师讨教相关经验和理论知识,标志着东方讲坛的全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编播讲座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