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2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C512召开了国际化小学期三场系列教学研讨会,主题分别为“Develop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he Classroom”,“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Developing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Writing”。会议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肖福寿教授主持,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哲学系主任George Rainbolt等10余位外籍教授受邀参加了主题发言和讨论,学院英语系全体教师出席了此次活动。中外教师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翻转课堂的改革及困境、中非交流、少数族群的受教育权利、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首场研讨会于23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George Rainbolt教授介绍了他们正在实施的课堂改革,并通过详细对比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提出目前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接着,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LeeAnne M Richardson教授则和大家分享了在上海大学一周的授课感受,演示如何把思维训练与文学课相结合,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短篇小说引领学生寻找、甄别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
第二场研讨会同样于23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首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Michael Leslie教授就非洲问题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论述,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家对非洲的偏见,并就中非的双边合作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深入剖析。接着,美国肯塔基大学的Kevin Real教授介绍了跨文化交流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意义,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冰山”(cultural iceberg)现象,提出通过分析显性的行为和物品(artifacts)进一步探究隐性的理念、价值观以及核心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的重要性。
第三场研讨会于24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写作课堂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首先,肯塔基大学的Steven Alvarez教授作了题为“Translanguaging Tareas: Emergent Bilingual Youth Language Brokering Homework”的发言,分享了他自身参与的帮助墨西哥裔青少年获得受教育权的活动,以及指导学生创作的自传写作的成果。接着,纽约城市大学的Irina Sekerina教授与大家讨论了认知科学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Irina Sekerina教授以“条件性反射”实验为导入,分析学习的三个阶段,即死记硬背(rote memorization)—僵硬的知识(inflexible knowledge)—灵活的知识(flexible knowledge),并就教师该如何在这转变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帮助提出指导意见。
两天的研讨会,话题丰富、讨论深入,问答部分更是精彩迭起。中外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在沟通中收获,从教学理念的定义到课堂改革的实验设计、从具体课堂操作到学生成果分享、从思辨训练到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每场研讨会结束时,肖福寿教授还向每位主旨发言者送上了精彩的“一句式”点评,为本次系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