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学院面向新生举办“学术研究的苦与乐”学子讲坛

发布时间:2014-10-13投稿:李银 部门:校团委 浏览次数: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术研究?怎样规划学术型的大学生活?怎么面对学术生活中的苦与乐?9月25日18:00,人才学院在新世纪社区学院402举办学子讲坛之“学术研究的苦与乐”。参与分享的有校长奖学金获得者、13级数学系硕士生孟沆洋,连续两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环化学院大四本科生顾健星,以及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国家级创新项目负责人、钱伟长学院大四本科生马骁。三位八期学员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学习方法和感悟,与大一新生们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

挑战——进步的动力

    “不同职业的人会思考什么问题?”一开始,顾健星就抛出这一问题,设置情境拓宽新生的思维,让大家考虑不同的群体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在一番讨论之后,他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老板给了你50万和很高的荣誉让你‘搬砖’,你是选择搬还是不搬?”,再次引发大家思考。顺着这两个问题,和大家的讨论,他告诉同学们,“无论选择如何,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注重上升的潜力,不断追求挑战,并脚踏实地地努力。只有这样,不论在学术还是事业上,才会终有所树。”

兴趣——力量的源泉

    孟沆洋从知识与学术入手,引申到实践与社会。他建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特别是大一学生一定要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看不同的书,接触不同的专业,才能探寻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以后想要选择的方向”。随后,他又通过引用老子的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提醒理科生要加强人文素养,文科生了解理科思维。他谈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拥有更广的视角与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被问到未来五年的规划时,孟沆洋表示希望到国外继续追求学术。“走学术的道路固然会遇到诸多不易,但倘若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便能一往前行而无所惧了!”他的执着让在场新生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因为热爱才去选择”。。

实践——成长的基石

    马骁基于自己的专业,概括了工科生的学术路以及如何学好工科。在谈到如何寻找学术中的快乐时,他谈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应该有所进步:或是学到知识,或是掌握技能,即便是读了本杂志,只要我们觉得有收获,在学习中找到快乐,那便不是虚度光阴。”,同时,他也鼓励新生珍惜学校提供的宝贵资源,,“大一学生一定要注意,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自己去争取、去锻炼、去实践。学校提供了导师、场地、创新项目课题等一系列资源供大家提升自我。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在团队中合作交流,收获更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他分享了自己做国家级项目负责人的经历,鼓励同学在大一的时候多进实验室,体验科研的魅力。

 

    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出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该如何度过等一系列有关学术与规划的问题,学员们也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解答。两个半小时的朋辈交流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最后的反馈环节,我们了解到了新生对于我们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以及今后期望听到的主题。学员们也将通过每周一期的学子讲坛与更多的大一新生分享关于学习、竞赛、专业、深造等方面的话题,在沟通交流中一起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