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首届“未来畅想沟通桥梁”——世博语境下的展览创意设计工作坊成果展拉开帷幕。本次成果展是世博讲堂、世博设计工作坊、世博论坛、工作坊成果展等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美术学院承办,由世博会博物馆和上海市教委高等学校设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由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董春欣、程雪松、汪宁、葛天卿、董卫星和旧金山艺术大学朱晟昊担任主策展人。展览汇集了2017年7月暑期以来上海美术学院、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等院校设计学科研究生、本科生在专业教师和设计师指导下进行的世博研究,他们分别来自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会展设计、视觉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在本次工作坊实践中,同学们围绕世博命题,发挥协同优势,对接重大课题,突破专业局限,对世博会的历史脉络、世博研究的最新进展、世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且从年轻的视角,提交了关于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畅想。 成果展在美院新展厅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邀请到中国国际商会展览部处长葛杰、世博会博物馆党委书记蒋莎、中央美院教授黄克俭等领导和专家莅临。开幕式由设计系程雪松副教授主持,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教授致开幕词。汪院长回顾了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师生艰难探索世博文化之路的初心,指出上海美术学院对接国家重大项目办好教育的目标,邀请各界领导和专家为美院发展献计献策,也表达了美院建设世博研究平台汇聚世界智慧、讲好中国故事的愿景。中国国际商会展览部处长葛杰在发言中指出,年轻的设计师关注世博,关注人类的未来,这也是时代赋予大家的使命。设计师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个人趣味,更应主动思考历史的责任、变革的时代、国家的未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能力,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世博会博物馆党委书记蒋莎介绍了世博会博物馆的定位和目标,她多年来参与世博会的工作,通过世博会结交了许多朋友。世博会有非常强大的连接和动员力量,把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维系在一起,也把上海美术学院和世博会博物馆连接在一起。作为多年参与奥运会、世博会策划研究工作的先行者,中央美院教授黄克俭把奥运会总结为“生命”,把世博会浓缩为“生活”,他认为180天会期的大世博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展览、一场秀,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引领、一次时尚文化的洗礼。他倡议上海美术学院成立世博研究中心,更好地服务世博,同时也更好地推动未来生活方式的更新。 美国展览设计师福森和越南建筑师艾提安代表国际设计师发言。福森说他曾经为可口可乐做展览设计,现在他在上海衡山路开办了工作室,他的业务跨越了太平洋两岸。他会持续关注上海美院展览学科的发展,并且为上美展览平台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艾提安本次展览也贡献了他的作品,在作品中他以生活、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的视角,对世博文化进行了独特解读。他表示感谢上海美院的邀请,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世博话题,有很多碰撞,也激发了许多思考。 研究生代表黄逸鲸在发言中说,她和同学们很荣幸有机会参与本次世博研究系列活动,作为上海美术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她感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压力跟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痛并快乐的设计工作中,他们也在重新认识设计,并且不断重塑自己。 最后设计系主任董卫星教授代表策展团队和设计团队总结发言。他梳理了自2005年爱知世博会以来设计系师生认识世博、研究世博、服务世博、推广世博的历程,虽然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是在参与世博的过程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人才,也搭建了一个集聚全球优质设计资源的平台,这也是最大的收获。世博会是一次盛会,更是一种体验,每个人从中都可以寻找机遇,发现快乐,收获知识。 参加本次展览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勤副教授,独立学者、剑桥大学袁雁悦博士,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中心建筑师、享念科技创始人张一戈,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吴云一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段志强副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杜士英教授、赵蕾副教授、陈文佳老师等。 开幕式之后,来宾和专家在策展人和参展学生的引导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展览,并且针对设计教育、合作与交流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