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影片《捍卫者》在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举行点映暨主创见面会。在影片放映结束后,导演廖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王玉峰副馆长,以及促成本次活动的上海大学科技园区的吴亮老师出席现场,与在座师生及观众交流,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主持了本次活动。
刘:先请王馆长说一下,整个战争的总体概局,以及这场戏表现的这个阶段,属于什么样的一个分量?
王:今年2017年8月13号也是淞沪会战爆发80周年,1937年8月13日,在闸北区八字桥打响了813淞沪会战第一枪。淞沪会战是我们整个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会战,这次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将中国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安排到了上海。姚子青保卫宝山城的这场战争发生在813以后,也就是淞沪会战的初期,这场战争历时7天,十分惨烈,接下来有请廖导来说一下。
廖:说到宝山保卫战,它在淞沪会战里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力非常弱,当时中国大概死十个士兵,日本死一个,但是姚子青那么差的装备,他打到了大概是一比一点几,通过日本的史料我们知道了,他击毙了480多个日本人,重伤了700多,当时这场战争结束后,包括国外的一些新闻媒体都称之为一个奇迹。
刘:刚刚和廖导交流的时候,打了个比喻,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有点像一个十岁的孩子和三十岁的壮汉之间的战争,刚才从廖导也说到了十比一的比例,但是姚子青的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点几比一,他运用了高超的战争艺术,让日本人到最后都对他心生敬畏,用一个非常尊重的方式安葬他……刚才廖导用一个简单的方式介绍了他对电影的理解。接下来将时间交给吴亮老师。
吴:我简单说两句,今天我有两种身份,首先我是西南大学上海校友的代表,感谢我们的廖导拍出了这么一部好的电影。第二是,我们上海也在打造电影产业,我们现在校区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我们环上大影视产业园的核心位置,所以今天下午我们有幸请到廖导和我们的影视企业,尤其是一些初创企业进行了一些交流座谈。
为什么电影里身体被炮火炸了以后都是蹦出来,但是没有一具身体被炸碎,不知道是因为担心太残忍还是基于什么的考量?
廖: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做了很多残肢断臂,但不能用。我有看过钢锯岭的原版,有一些比较血腥的镜头,但我们会担心小孩儿看见受不了,包括我们刺刀扎进胸口的镜头,我们的剪辑师都自觉问我要不要剪掉。我说不能剪,尽量通过调色来使血的颜色不要那么鲜明。
刘:主要是照顾年龄小的观众。我相信这部片子会给中小学生看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很多小孩子看了以后会受到刺激和震撼。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很震撼。但为什么我们的主角是一个帅哥小鲜肉,为什么他的发型不能改一下,还是当代的发型,而不是当时年代的发型?
廖:姚子青留下的照片很少,一张是光头,还有一张是大背头。我们绝不是为了做这种时尚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复古的发型,但是拍出来以后会被说做是一个时尚的发型,弄得我也是很郁闷。
刘:我来替导演辩护一下,首先看毛主席就知道那个时候流行这个发型。第二,如果是一个严肃的化妆师(因为温影有化妆专业的),他们都要做大量的历史研究才敢给角色造型。所以通常不会出现错误,有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年代需要那种发型,其实那个年代潮得不得了。比如五六十年代,那时也不是到处都是列宁装,那时候烫发都很漂亮,一个个都像是女明星。
廖:我去看了纪念馆,你知道什么东西最吸引我吗?我看到一个国民党的将军,名字我记不清了,他们收了一件他的风衣,我一看Burberry!那时候的表都是劳力士。因为他们当时是上层人士,是精英人士。还有我们考虑到姚子青如果是光头,形象可能会不太好,我们有去探访姚子青的儿子,询问过是否还记得姚子青是光头还是背头,但是老人家也记不清楚了。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我觉得在《捍卫者》更像是中国版的《血战钢锯岭》,但是院线排片量很少,小城市找不到,我想问您对于目前这样的电影市场您怎么看?
廖:院线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是出于情怀拍摄(投资)这部电影,我是真的希望很多人可以看到,但是虽然我们很出力,影院就是给你排的很少,你没有办法。他首先是看你片子里有没有明星,那我们这个电影算作一个“三无电影”,演员没有名,导演没有名,出品公司也不是那种华谊,万达那种大公司,所以他就根本电影都不看,给0.1、0.3的排片,但是很感谢有这么多喜欢它(《捍卫者》)的观众,为我们在不断地推荐,所以我们还会发起新一轮的宣传攻势。我们希望我们不计成本的让所有人都能看到。那个老板要把所有的盈利的钱都捐出来,本来是想捐给抗战老兵,但是现在觉得要捐给所有捍卫这个国家的人。
导演您好,前天我朋友(负责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有带三个抗战老兵去看,他说还原度非常高。请问为什么你会选择以国军为主题的抗战电影?二是姚子清真人也是比较冷的吗?他的这种性格是为了和一般军人造成反差还是他本人就是如此呢?
廖:我没有考虑是国军还是共军,因为国难来临大家是共赴国难,毛主席对他高度赞扬。说到这我顺便说一下我的老板,他和姚子青是同乡,所以下决心一定要不计成本地拍,但是我身为一个电影人,我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拍,你们可能不相信我只拍了53天,拍的时候还赶上台风,所以一场战争戏最多只能给7天时间。我第一次看到编剧写的东西,其实我是不满意的,因为他们写得有点像八路军,他们一共写了140多章,到了80多章姚子青在转移老百姓。我是这么和编剧说的:当时的姚子青,面对那样的环境,到了宝山怎么可能开心得起来,他身上肩负了600个兄弟的生命,担负了军事责任,他一定是忧心忡忡,他一定是有很大的压力,到了最后我让他肯定有失态的地方,没有援军,这是一条死路,他一下就崩溃了,要把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写。
刘:我点评一句,姚子青站在弹药箱上跟弟兄喊同生死,有一种悲壮的英雄形象出来了。这部电影是我很少见到的拍国军还能让人感觉到英雄主义的。因为很少有胜仗,就像陆川拍的《南京南京》,像刘烨演的都是虚构的人物。但姚子青有名有姓,而且真的以弱抵强,所以我发现这部电影既有悲壮,又有英雄主义,是这部电影非常难得之处。
馆长,这次战争时间点在813前后,我们今年夏天非常炎热,那么1937年的813气温状况怎么样?我感觉电影里大家穿着很厚的衣服,扣子也扣得很紧。第二个问题是最后姚子清违背军令留在那里,战后国军对于他的违抗军令有什么审判吗?
王:我们考证过,那时候没有那么炎热,所以他们的确是穿着这样的衣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讲述的是两次战争,一次1·28,一次8·13,有人说1·28那么冷的天会打仗吗?我也想说那时1·28冻死的也有。但是那时候813没有那么热,所以衣服是正常的。姚子青牺牲后,直接追封陆军少将,没有违抗军令这一说法,那时他守城的时候,全部打光了中国人没有了,电影里也呈现了是日军将他埋葬的,日军是对他崇拜的,我们也有一段影像记录日军埋葬他的。
廖:我补充一下,姚子青按史实记载下,他试图突围,想活下去,但已经晚了,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艺术创作一下。因为更能体现捍卫者寸土不让的主题。还有一个细节,在拍摄这段戏的时候,有一个演员说我喊不出来“生是三营的人,死是三营的鬼”。我告诉他,这是一种气节,你们像兄弟一样,今天一起战死,国家存亡与你有关,这样演员就理解了。
刘:我没有打过仗,但战争片看了很多,战场真实特别重要,人在杀死别人之前都是极为恐惧的,最后必须疯一样地喊出来,才能够鼓着自己壮胆,所以战场上一定要慷慨激昂,一定是高调,不然就面临死亡。问题六姚子青在拒绝上司电话之后,拿手榴弹把后面的楼炸了,我想问在拍摄和剪辑的时候怎么处理这里的节奏,因为觉得姚子青离得那么近还一点反应都没有?二是那个女学生死掉的时候,那头打得热火朝天,这头却很安静,我可以理解需要给情感代入留空间,但又觉得这个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多?
廖: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一次的交流,我知道了这里的教学的方式,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我不会教电影,但我觉得这是中国电影的希望,发自内心。我还是想嘱咐各位一句,除了你们的专业知识外,一定要不忘初心,我一直想要拍电影,直到48岁我说我如果不做电影,我放不下;还有一定要坚持,或许会有很多挫折,但是慢慢地就会有成果,只要对电影有敬畏,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我相信电影不仅仅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只是摆渡人。
刘:首先感谢导演对我们学院的肯定,第二导演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底下很多同学别着急,导演48岁才开始拍片子,所以大家慢慢地来,慢慢地磨,别着急,有你的机会,只要你坚持初心,再次感谢导演!
王:首先谢谢廖导把版权放在我们淞沪抗战纪念馆,我在这里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到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来看一看,我们将会为大家全面介绍淞沪抗战的两次战役:1·28和8·13。明年,也就是2019年,我们的二期就会在淞沪馆的对面开出来,到时候我们会展出一把我们从台湾带回来的刀,这把刀是作为南京审判庭的呈堂证供,是在前往南京大屠杀时,两名日本军官打赌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所用的其中一把刀。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来上海淞沪纪念馆来看一看。
吴:我也是一个抗战剧迷,看过很多的抗战影视,包括《亮剑》我看了有十几遍,但是今天这部片子给了我别样的感觉,其中一个原因是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学生,学生看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看的可能是追求一些情节,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所以技术上的我们没有了解那么多,我今天有这样一个感受,我一定会动员我们的校友,我们的同事朋友一起走进电影院,欣赏这部好片子,谢谢。
刘:谢谢。感谢廖导不忘初心,(拍出)对得住我们民族英雄的一部电影,感谢王馆长保存大量历史,让我们后来的民众可以去铭记历史,感谢吴亮老师促成放映,虽然是非常短的时间,但是我想今天的放映是非常成功的,再次的感谢各位朋友来到温哥华电影学院现场,希望继续参加。谢谢。
最后,愿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