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鹭岛,金鸡啼晓,百花齐放。11月15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本届年会恰逢 2025 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同期举办,叠加世界电影诞生 130 周年、中国电影诞生 120 周年的特殊节点,紧扣“新征程 新使命:中国影视与文化强国建设”核心主题,设置了 1 场主题论坛、8 场专场论坛、26 场专题论坛及系列展映交流活动,成为汇聚全国影视教育界智慧、共话行业发展的高端平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多名师生受邀赴厦参会,深度参与学术论坛、展映交流、学术成果与影视作品推优等多项核心活动,以扎实的学术积淀与鲜明的创作特色展现学院风采。

(图为年会合影)
专场论坛:聚焦前沿,阐发独到见解
在院校长论坛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斌应邀发言,他认为面对AI等新技术冲击,需主动调整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破解专业过细、人才单一问题,指出我校已在各专业渗透AI课程,而学院正着力探索智能视听人才培养,聚焦超高清视听、虚拟现实电影等领域;他还强调,应对微短剧等新艺术形态,既要兼顾市场就业、提升艺术表达,又不盲目跟风;影视教育需坚守人文底色、艺术成色与精神亮色,这是人与技术的根本边界。

(图为张斌教授)
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论坛中,学院教授刘海波以《试论左翼电影运动如何解域,何以根茎?——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为题发言。引入德勒兹“根茎体”理论,剖析 1930 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独特发展逻辑,指出1930年代左翼影人借上海租界特殊性实现解域破局,以“游牧民”式创作掌握文化领导权,最终形成中国电影史与文化史上罕见的“根茎体”案例,为百年电影研究提供新视角。

(图为刘海波教授)
在国家战略性影像研究专场论坛中,学院影视艺术系副主任、讲师陈寅以《春节影像塑造“三可”中国形象的理据与路径》为题发言,系统阐述了春节影像作为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独特载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他提出,春节影像通过跨越文化和国界的人类共通情感,并依托春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与民俗仪式,为跨文化传播与影像表达提供内容支撑。

(图为陈寅讲师)
专题论坛:多维参与,彰显学术实力
在多场专题论坛中,学院师生深度参与。其中,张斌教授受邀担任微短剧论坛点评人,刘海波教授应邀出任中国早期电影论坛主持人,二人分别以专业点评与精准主持保障了论坛的高效有序开展。
在中国抗战电影论坛中,学院博士生王前超以《流亡、合作与银幕抗争:南下影人与华南抗战电影的在地化实践》为题,聚焦 1940 年前后华南抗战电影发展,指出南下上海影人以香港为聚焦地,与本土影人和电影公司深度合作,使其成为华南抗战电影中心及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重镇。

(图为王前超博士生)
在电视剧论坛中,学院博士生周安欣怡代表张斌教授以《建构情感共同体——论近年来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烟火气”书写的情感结构》为题发言,指出“烟火气”是现实题材剧核心亮点,承载观众新审美诉求,其书写标志新情感结构生成,映射社会价值变迁;基于雷蒙德・威廉斯情感结构理论,“烟火气”的温情与怀旧书写已成观众情感满足方式,渐成重要影视美学范式。

(图为周安欣怡博士生)
在影像伦理论坛中,学院博士后艾志杰的论文《从“控制”到“共生”:人工智能电影的赛博格形象与人机伦理重构》入选,聚焦人工智能电影各类赛博格形象,探讨人机关系张力与伦理挑战,主张秉持“去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机和谐共生关系,为技术社会提供导向。

(图为艾志杰博士(右一))
成果丰硕:作品入围展风采 学术研究获认可
本次年会期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全国高校影视作品联合展映活动入围名单正式发布,学院多部作品脱颖而出。其中,王继锐老师的《彼美人兮》入围剧情作品单元(教师组),杨洋老师指导、22级导演专业本科生李云迪等创作的《海边单车》入围剧情作品单元(学生组),张斌教授指导、23级MFA李远鸿和23级电影学硕士生张几凡创作的《渡日》以及杨洋老师指导、23级导演专业本科生许永熙创作的纪录片《大手笔》入围纪实作品单元(学生组)。王继锐、李云迪还携入围作品参与优秀作品主创交流会,与行业同仁分享创作心得。
在影片主创交流环节中,王继锐老师介绍了《彼美人兮》作为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公益献礼片的背景,指出该片从剧本创作、影像拍摄、氛围营造到配乐设计,均经过细致打磨与全面规划,也针对各环节的创作理念与实现路径展开了详细阐述。

(图为王继锐老师(右一)、李云迪(左二))


(图为王继锐教师作品《彼美人兮》入围证书与海报)


(图为《渡日》海报与证书)


(图为《海边单车》入围证书与海报)


(图为《大手笔》入围证书与海报)
在第六届全国高校影视学科建设成果展中,学院陈寅讲师的论文《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播现代化的变革动力与实践转向》入围年度学术论文。该文发表于CSSCI扩展版期刊《艺术传播研究》2024年第6期,认为中国电视综艺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有力促进了此类节目制播理念、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的革新,在这一领域先后推动了五次鲜明的转向与制播的进阶——可以概括为国际化、娱乐化、商品化、产业化、本土化,从而积累了推进中国式电视综艺节目制播现代化的基本经验,进而为该领域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

(图为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入围证书)


(图为优秀论文在《艺术传播研究》上发表)
本届年会以“双重盛会叠加、学术实践交融”为鲜明特色,既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贯彻,也是对世界电影百年发展、中国电影百廿辉煌的系统回顾总结。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师生的全程深度参与,既充分展现了学院的学科积淀与育人成效,也为后续深化校际合作、推进学科创新、赋能影视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影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上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