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近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大会暨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在上海智能媒体传播创新实验中心104室正式拉开帷幕。

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魏宏,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卞冬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牛盼强,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宇豪,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沈荟,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杨海军,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孙藜及师生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智君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魏宏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她表示,学校始终将研究生教育摆在办学治校的突出位置,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魏宏部长特别肯定了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双共建”单位取得的办学成果。她指出,学院积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方面成效显著。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兼具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与学术论坛月的双重功能,旨在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他通过生动比喻,深刻阐释了各学历阶段对创新能力的不同要求,强调研究生教育应聚焦问题解决与学术创新。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在开放互鉴中激发思想,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实践,并期待学院能持续涌现创新成果与育人经验,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蒋宁平作为导师代表分享了四个建议:一是鼓励多读书,尤其是学科经典,以增强知识基础;二是提倡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与现有理论,促进知识创新;三是强调了解和体验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寻找研究灵感;四是建议选择具体事情深入研究,以获得切身体悟,指导正确决策。这些建议旨在帮助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取得进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许鑫和硕士生王英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博士生代表许鑫在发言中感谢学院为学子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他表示学术论坛月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鼓励大家在媒介变革时代,既要追求研究方法与理论视野的精进,也要秉持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勇于面对真问题、发出新声音。硕士生代表王英伟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三点体会:一是论文是“改出来”的,审稿意见是打磨思想的砂纸;二是面对拒稿应保持平常心,将其视为学术共同体的“体检报告”;三是学术虽孤独,但交流能带来回响。他鼓励同学们珍惜论坛平台,勇敢展示思考,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坚持中厚积薄发。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宇豪以《聚焦智能媒体发展前沿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题做了研究生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包括课程建设、科研创新、招生质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显著进展。他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作出重点规划:严把论文与实践成果质量关、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化实践育人机制。他强调,学院将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沈荟教授,从学术生态建设的角度发表演讲。她指出,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中,更蕴含于日常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通过分析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具体案例,她强调严格的学术标准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术生涯与职业生涯的稳步成长。她呼吁学子秉持专注精神,心无旁骛地投入学术研究,在纯粹的知识追求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杨海军教授强调,学术理想是研究生阶段的指引,鼓励学生在创新中为人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他提出,学子应继承学院“三个专注”传统,立足现实问题,夯实理论基础,同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竞争力。在专业定位方面,他系统阐释了方向选择、导师选择与论文选题的三次关键定位,指出其对学生学术生涯的深远影响。关于职业规划,他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提出“学术与实践双轨并行”等建议,强调研究工具掌握、跨界能力培养与人脉构建的重要性,为学子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发展路径。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孙藜教授,以“磨合”为核心概念,深入剖析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他指出,学术成长需经历“摩擦—博弈—融合”的完整过程:研究者首先需沉浸文献,实现与学术传统的深度对话;随后确立自身立足点,开展批判性思考;最终在研究设计、方法与结论中实现创新突破。他强调,真正的学术贡献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与反思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勉励学子珍惜在校时光,通过系统性学术训练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创造者的蜕变,实现学术能力的质的飞跃。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主论坛专家讲座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大会暨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开幕式后,随即举行了本届学术论坛月主论坛专家讲座。讲座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单凌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卞冬磊教授分享了题为《学术写作中的“我”:从情感到逻辑》的专题报告。

卞冬磊教授围绕学术论文写作的本质展开论述,强调论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流动与个人思考的呈现。他指出,高质量的学术写作需要研究者全身心投入,在选题、研究与撰写各个环节都要体现个人的主体性思考。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他特别提醒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工具,保持学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思考与情感温度。

在论文选题方面,卞冬磊教授通过多个生动案例,阐释了如何从具体现象出发,找到既有理论价值又具个人特色的研究方向。他强调,优秀的选题应当避免琐碎化倾向,既要关注社会热点,又要保持历史穿透性,在中观层面实现理论创新。关于论文写作的具体技巧,卞冬磊教授深入探讨了标题设计、文献综述和开头写作等关键环节。他指出,标题应体现核心观点与独特视角,文献引用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论文开头则需直指研究创新点,避免泛泛而谈。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写作指导。与会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讲座,对如何提升论文的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将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与方法。

在老师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新闻传播学院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大会暨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开幕式圆满落幕。以此为起点,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月正式开启。后续活动将陆续展开,期待师生们在交流中搭建思想桥梁,在碰撞中激发学术创新,共同探索传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文字:周佳瑶;图片:赵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