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视听系举办“智媒时代广播电视专业转型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国内头部主流媒体的业界专家与高校学者面对面,共同为智能传播时代广电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致欢迎辞。王晴川对业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学院始终坚守“体制双共建、育人重实践、紧跟智媒体、突出马新观”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教育根本问题,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当前,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重塑了行业生态,既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转型挑战与发展压力,也孕育着突破创新的崭新机遇。面对智能传播时代的新要求,学院将持续秉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关键指标牵引、以智能传播立身、以培根铸魂为魂”的办学思路,推动智媒时代人才培养与学科转型工作走深走实,也期待本次座谈会能汇聚各位专家学者宝贵经验,为广播电视专业的转型与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智能视听系主任虞国芳结合当前“大视频时代”内容形态迭代、传播场景多元的发展背景,紧扣广电专业“实践导向、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从“一流师资、一流活动、一流课程、一流硬件”四个维度,向与会嘉宾系统汇报了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学科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提质、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社会发展与媒体生态现状,紧扣高校育人重点工作,交流见解、碰撞观点,现场气氛热烈。
中国视协融媒体研究委员会会长、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高级编辑禹成明深入剖析了广电行业面临的“广告收入缩减、节目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就智媒时代“怎么培养人”的命题给出了破局思路。他认为,高校必须打破与行业的壁垒,以深度的产教融合重塑教育模式;同时指出,育人不能局限于技能传授,更需筑牢人文根基,培养出兼具技术能力与思想深度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智媒时代的复杂挑战。

新华网上海分公司负责人、高级记者潘旭从“坚守初心、内容为王、拥抱智媒”三方面给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建议。他指出,当前主流媒体的改革要突出“市场意识”和“造血能力”,在这一逻辑下,人才培养也要突出既要引导学生敬畏内容、坚守专业理想,也要教会他们尊重市场规律、读懂用户需求,通过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新华社上海分社视觉总监、纪录片导演李海伟高度肯定了我院专业硕士在实习实践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结合个人从业转型的经历,他进一步指出,“大视频时代”的创作已从早期对表达形式的探索,走向内容的深耕与迭代创新。未来更需在持续创新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作品的共情表达,让内容与情感传递形成共振。

人民网上海频道全媒体中心主任韩庆在肯定新传学院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客观指出,许多新闻院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核心短板集中在“内容抓取精准度不足”“自主策划能力薄弱”“行业新技术应用不熟练”等方面。这为我院后续细化人才培养方向、精准补齐能力短板提供了直接指导。

澎湃新闻编委赵昀结合澎湃新闻近年来的视频化转型实践,对短视频新闻实务教学与创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短视频创作需秉持“接地气、说人话、易传播”的核心原则,既要坚守主流媒体的新闻专业性,又要精准融入年轻人喜爱的传播元素,打造真正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人文与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王剑飞,分享了所在学院结合学校定位以“工业文化传播”为特色的育人布局与实践路径。这一精准对接行业需求、锚定特色领域的培养模式,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突破传统育人框架、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新路径提供了鲜活借鉴。

解放日报社记者、“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郑思思指出,在媒体转型当下,同学们除了要践行和坚守新闻“四力”外,还要进一步拓展和夯实协作力、洞察力、讲故事的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郑涵教授立足国际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外媒体的发展趋势与行业生态。他提出,可借鉴欧美国家相关经验,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通过引入行业资源及实战型人才,推动教学改革走向实效。这一观点为高校新闻传播领域的育人实践,提供了具有探索价值的新思路。

智能视听系黄娴教授结合在学界和业界的经历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视频仍然是当前传播的最高形态,因此要有学科和专业的自信;第二,对于AI,我们要做的是积极拥抱它,而不是神话它;第三,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长期主义”。

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智能视听系副教授汪洋从技术转型的视角出发,提出微短剧等新兴业态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创作思路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他认为,若能推动专业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在相关领域实现后发制人、弯道超车。

研讨会上,智能视听系其他老师也就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热点话题与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研讨会后,与会嘉宾集体参观了学院全媒体影像交互实验室、融媒体声音实验室等设施,还亲身体验了学院自主开发的虚拟数字人,直观感受到了我院在“一流硬件”建设上的强劲实力与育人支撑。


(文字:刘艳鑫;摄影:陈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