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法学院中夏党支部赴湖南宜章邓家湾村开展交流共建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31投稿:杨晓彤 部门:法学院 浏览次数:

10月27日至29日,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伟带领法学院中夏党支部师生党员一行,赴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开展以“签约共建、赠书惠民、法治宣讲”为主题的交流学习活动。此行不仅完成中夏党支部与邓家湾村党支部首次签约、向“中夏书屋”捐赠图书、走进校园开展法治宣讲等核心任务,也为校地双方在基层党建和乡村发展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激励法学院基层党组织立足专业特长,逐步探索服务社会的务实路径。

本次活动是继2023年7月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与宜章县委签署共建中夏党支部协议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前期合作基础上,中夏党支部与邓家湾村党支部首次签署共建协议,并与湖南宜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肖圣敏、五岭镇党委书记周海国等深入交流,共同谋划校地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双方将围绕中夏精神研究、红色教育实践、法治服务拓展、青少年支教帮扶等内容持续合作,为地方发展注入法治动能与文化活力。

10月28日上午,法学院中夏党支部师生走进邓中夏生平业绩陈列室,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寻访之旅。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邓中夏同志的革命足迹如画卷般徐徐展开,“骨纵成灰,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如炬火般照亮人心,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为国为民、舍我其谁的崇高境界。

随后,支部党员代表瞻仰了邓中夏故居。这座简朴的居所,静静诉说着革命家早年的生活印记与家风传承。在亮公祠内,大家驻足凝思——1919年,邓中夏正是在此向乡亲们宣讲新思想,点燃革命火种。百年回响,犹在耳畔,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激荡人心。

在村中“中夏书屋”,师生们翻阅陈列的邓中夏著作与研究文献,感受先辈思想的深邃光芒。此次来访,中夏党支部还为书屋带来近1000册爱心图书,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实务、文学经典等多个类别。这些书籍不仅为村民与青少年搭建起一座“知识桥梁”,更化作充盈心灵的“精神粮仓”,以书香涵养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座谈交流环节,中夏党支部师生与湖南宜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肖圣敏、五岭镇党委书记周海国、邓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邓才林等地方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宜地方经济建设、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与法治乡村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热烈交流。双方结合前期合作基础,立足邓家湾村作为革命先驱邓中夏故里的独特红色底蕴,就如何推动“中夏精神”研究阐释、共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深化法治帮扶、开展青少年结对支教等合作方向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中夏党支部与邓家湾村党支部首次签署基层党组织共建协议。此次签约是校地合作从顶层设计向基层落地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双方党建联建正式启航,为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实现双向赋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新的内生动力。

当天下午,中夏党支部师生走进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法治课堂搬进校园,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法治正能量。党支部书记詹子璇以《青少年犯罪预防——校园暴力篇》为题,为200余名学生带来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课。她以“不做揉纸团的人”互动游戏开场,通过纸张褶皱难以抚平的直观体验,形象揭示校园暴力对心灵的持久伤害。随后结合真实案例与法律条文,深入剖析暴力行为的成因、表现与法律责任,并针对青少年学生特点,系统讲授识别风险、化解冲突、寻求帮助的实用方法。宣讲尾声的互动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学生们踊跃参与,现场氛围热烈而融洽,法治意识在交流中悄然扎根。

法治宣讲结束后,中夏党支部师生一行前往宜章县总工会开展交流磋商。其间,于伟向总工会介绍了邓中夏烈士在上海大学任职期间的突出贡献,并表示法学院愿发挥专业优势,在邓中夏革命足迹的挖掘与史料完善方面提供支持。宜章县总工会主席对此积极回应,期待双方未来能就此达成合作,共同推动邓中夏事迹的系统整理与弘扬传承。

10月29日上午,中夏党支部师生赴宜章县黄沙镇开展学习考察。在承启红军小学,师生们聆听了“彭家将”的革命家史,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随后走访湘南起义旧址群,深入了解以彭儒为代表的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光辉事迹,在历史现场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党性教育与精神洗礼。

此次宜章之行,既是一场追寻初心的红色溯源,也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实践淬炼。中夏党支部师生在革命热土上感悟信仰力量,在基层服务中践行育人使命,以法学智慧赋能乡村治理,以青春热忱赓续精神血脉,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担当。未来,中夏党支部将始终秉持“弘扬中夏精神、彰显青年担当、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把此次交流的所思所获转化为推动支部建设与校地合作的实际行动,持续深化共建机制、拓展服务内涵,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