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碰撞全球南方政党驱动“赋能型”治理——上大马院联合文汇报社主办全球南方系列第八讲

发布时间:2025-10-17投稿:吴琼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10月12日下午,政党驱动:全球南方与“赋能型”治理圆桌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本次论坛 由文汇报社-文汇讲堂与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政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和机构协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青年学者以及本科、硕博士生等150余人参加论坛。圆桌论坛通过上观APP、央视频、上海大学视频号、文汇报视频号等同步直播,近18000人观看。

在主旨报告环节,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研究员作主题分享,她从全球南方的概念解析切入,基于相似的历史经历、相同的发展诉求和相通的平等追求揭示“全球南方”的现实基础与重要意义,归纳了政党在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与责任,尤其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引领赋能凝聚共识,筑牢发展精神根基;以目标规划赋能长期发展,绘制清晰的蓝图;以整合资源赋能公平普惠,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桥梁搭建来赋能国际合作,拓展和发展外部空间。最后报告从四大全球倡议赋能全球南方发展的层面,展开对政党驱动下全球南方“赋能型”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分析,并提出要强化政党驱动,推动“赋能型治理”,促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

圆桌对话环节,由文汇报社文汇讲堂工作室主任李念老师主持,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巴黎政治学院欧洲政治研究中心教授Olivier Costa,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于运全参与圆桌对话交流。

在对话环节一“‘政党驱动’对国家现代化的作用”的话题讨论中,周淑真指出,政党驱动是本次论坛的关键词,政党决定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政党政治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政党成为决定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力量,所以政党驱动具有引领方向、凝聚共识、整合资源等功能意义。Costa教授介绍了欧洲政党的现状,即政党之间在选举制度、政党建设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上欧洲政治场景碎片化、民粹主义政党分野很严重,达成共识和有效运行存在困难,需要强有力的政党发挥作用。比较的看,中国共产党组织能力强大,人民群众普遍相信和支持政党领导。

在对话环节二“赋能型治理可否成为政党公约数”的话题讨论中,鄢一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理相结合,区别了赋权和赋能的差异,认为赋能可以给予人们实质的能力和权利。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做到赋能?我们有能力进行赋能,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osta教授着重阐述全球南方当中有关赋能的含义,认为赋能对巩固民主运行十分重要。于运全基于多项全 球发展报告,强调从国情和政党的党情出发,应从发展的维度讨论如何赋能和合作问题。另外,中国作为全球的负责任大国,在国际社会做的贡献是赋能型的,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共同性发展。周淑真认为,政党作为政治的重要组织,是重要的赋能主体。消除贫困、追求现代化、强调发展是全球南方政党的共同责任,也是赋能型治理的目的和表现。

在对话环节三“全球南方之间政党可否率先互鉴“的话题讨论中,Costa教授分析了过去十年全球南方政党的三种现象,政党外交逐渐活跃、区域政党组合或联盟、南南合作加强都可以证明政党 在发挥作用,进行外部交流、知识分享、经验借鉴成为全球南方的重要话题。于运全从中国对外交 往出发,列举了政党培训、智库媒体交流和合作发布研究报告等实例,强调政党之间合作交流的重 要性。鄢一龙结合上海大学“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道明德、学用济世”的大学精神蕴含的包容、开放、合作、明德、济世、赋能等含义,延伸到治理层面,解读“一带一路”合作中包含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全球南方的积极影响。周淑真从治理理念、政党驱动关系逻辑、政党纲领等方面 说明借鉴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提问环节,参会者围绕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政党碎片化和作用式微、妇女在赋能型治理扮演的角色、如何保持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平衡、政党持续治理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积极提问。圆桌嘉宾从政党差异化的角度延伸至全球性共同话题的关注,通过历史脉络梳理的角度凸显国际组织中妇女的价值发挥,以及从治理理念转换出发,提出善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他者供给到自我造血赋能增长的实践发展,包括从政党类型、利益属性以及使命担当等多维视角对全球南方国家部分政党治理能力偏弱成因作出精准分析。

随后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立伟教授作点评。他首先概括了本次论坛的特色:一是核心范式创新。提出了“政党驱动”赋能型治理的新范式新视角。二是对话视野开阔,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三是思想火花碰撞,对话深入互动。四是对核心议题达成基本共识。高立伟进而指出,“赋能”不仅仅是简单放权,而是激发内生动力,进行力量资源的整合优化。“赋能型”治理应该是一种现代化的治理范式,其关键在于从“给予”到“使能”,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但其中需要有一种超越各种利益纠葛的主导力量进行引领,并起到定向仪、粘合剂、推进器功能,而结果导向和评价标准是最终的发展成效和民众的获得感。最后,他对全球南方为何尤其需要政党发挥这种驱动型赋能治理的作用作出了分析。全球南方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应该是一种治理智慧和治理模式的创新,它告诉我们有效的治理应有不同于西方的多样化形态,这对于既想加快自身发展,又想保持稳定性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论坛最后,来自下一期主办方复旦大学的两位青年观察员王瑞和程文君,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与国外政党联系合作的历史,阐释了政党外交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提倡通过话语与理论的共鸣,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务实合作提供政治和舆论基础,并为下一期讲座内容作出预告。

本期论坛将政党置于全球南方治理研究的中心位置,初步论证了“政党驱动赋能型治理”的核心机制,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一种突破,更是一次对全球治理、全球发展知识体系的丰富,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复杂的发展和治理图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政党视角和全球南方视角。我们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继续观察、对话和研究,共同为丰富全球治理的知识体系贡献“南方智慧”,推动“政党驱动赋能型治理”走向更加成熟、更加高效,走向更高水平的大道治理、命运与共的文明型治理。(供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