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邀牛津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Edward Hadas(爱德华•哈达斯)为主讲嘉宾,开展题为“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的学术讲座,该书译者周振雄先生参与分享。本期讲座由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殷凤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参会。此讲座也是上海大学校友终身学习计划系列讲座,得到了上海大学校友会的支持,不少校友也报名参加了讲座。

主讲人Edward Hadas(爱德华•哈达斯)为英国牛津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研究员及研究生导师。曾在摩根斯坦利、瑞银巴林银行、英国国民西敏寺银行、普特南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美国威灵顿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担任20多年的资深研究员,并在路透社热点透视栏目和金融时报经济专栏担任高级编辑(共撰写编辑了1600多篇专业论文),以及美国圣玛丽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和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导师。已发表大量经济、哲学与社会学方面的专著及学术论文,其中包括《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信贷紧缩》《社会与政治学导论》等五部专著。

在这次学术讲座中,哈达斯教授提出经济三联体的分析框架,分析货币的社会用途、货币作为劳动与消费大交换的主要媒介功能以及无需货币的经济活动。首先,哈达斯教授强调了货币的伦理“中性”。货币是发展繁荣经济的重要工具,使得劳动与消费大交换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然而,货币的社会用途,如储蓄货币,成为了人类追求货币的动机,可能将人“物化”。在此基础上,哈达斯教授在三联体中探讨了代币货币与储蓄货币分别发挥的作用,揭示其区别和联系,认为货币的价值仅来自货币具有价值的共同信念,没有其他“锚地”。在探讨货币本质后,哈达斯教授创新提出后贵族式金融这一概念,经济性融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后贵族式金融则导致货币从贫困者向富有者的转移,“贪婪”是后贵族式金融出现的原因。最后,哈达斯教授阐述了“金融例外”表现,实体经济具有极强韧性,即便遭遇战争或自然灾害,也能在几年内实现自我修复;而金融体系却极易因贪婪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在过去150年的全球经济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经济衰退与萧条都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哈达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的道德哲学根源是社会对金融过度投机和贪婪的容忍,未来金融改革需对此引起重视。讲座最后,哈达斯教授、周振雄先生和与会师生们就稳定币发行、代币价值判断以及金融文化等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交换了各自观点和想法,与会师生在本次讲座中收获颇丰。

讲座结束后,在经济学院567会议室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哈达斯教授与译者周振雄先生向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捐赠《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原版著作及中文译著,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殷凤教授、金融系副主任朱欢老师为哈达斯教授与译者周振雄先生颁发收藏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