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教育部财务司、经费监管事务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国有资产管理处长培训班在西安举行。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教授受邀作题为《在数智时代“物有所值,物尽其用”》的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上海大学在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
苟燕楠从国有资产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在财政紧平衡背景下,明确“全程、统筹、绩效”三大原则,强调通过“规划-预算-采购-盘活-处置”全链条管理实现资产“物有所值、物尽其用”。上海大学创新性地将人、财、物协同管理,建立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通过零基预算强化资产配置与事业发展的匹配度,建立“买得干净、买得好、买得快”的智能采购体系,确保新增资产“物有所值”。在存量资产盘活方面,学校构建了房屋资产“一张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特色机制,通过用好存量、规范安全、盘活存量;内部调剂、开放共享、创新处置等方式,真正实现存量资产“物尽其用”。

报告重点展示了上海大学“资产盘龙大模型”的创新实践。该模型以“大数据为骨”、“高算力为筋”、“强算法为神”,开发出“财龙、采龙、房龙、器龙”等系列智能体工具,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管理行为规范和执行绩效提升。苟燕楠特别指出,在AI时代,高校资产形态正从有形向无形拓展,数据资产、可再生资产、人本资产等新型资产管理将成为未来重点。上海大学“战略规划-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的管理实践模式,“物有所值、物尽其用”的理念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