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协办的第十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交流会在宝山校区乐乎楼学海厅召开,会议同时作为“环境工程原理”虚拟教研室特色活动,通过网络同步直播。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胡洪营,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事业部副主任陈正雄,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等出席此次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代表我校对与会专家、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以及环境学科的建设状况与所获成就。他表示,“环境工程原理”的二十二年建设之路,凝结着在座各位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坚守。期待各位专家不吝真知灼见,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等领域深入探讨,为教育强国建设与生态文明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随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胡洪营发表致辞。胡洪营回顾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二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面对当前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环境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育人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胡洪营提出,要持续强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多元化、特色化教材;要积极推动AI赋能教学,着力构建“可信赖、具有环境工程特色”的AI教学资源库。他表示,期待各高校携手加入课程资源建设行列,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时代的教学挑战。

最后,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事业部副主任陈正雄发表致辞。陈正雄指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新形势,教育部正大力推动高水平教材体系建设。高教社作为教育出版教材建设和研究的国家队主力军,未来将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和“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着力建设一批新的精品教材;第二,推动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教学重难点,打造新形态高水平教材;第三,拥抱新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手段,探索构建智能化的全新教材体系与个性化的全新学习空间。他表示,高教社正在朝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强社出版强企的目标前行,期待各高校与高教社戮力同心、携手共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主题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席劲瑛教授等12名专家学者围绕教材知识体系、实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及教学过程中与人工智能、数字资源结合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与参会代表深入分享课程教学与资源建设的实践心得。会议现场研讨氛围热烈,专家代表们踊跃发言、积极交流。

会议闭幕式上,席劲瑛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交流会展示了全国各高校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很好地推动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与建设。
研讨会后,与会代表前往上海大学校史馆和钱伟长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调研我校发展情况。参观过程中,讲解员结合校史馆内的实物展览和图文史料,向代表们详细讲解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发展成就以及育人理念。代表们重点学习了钱伟长校长提出的“三制”理念、“拆除四堵墙”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等重要教育理论的精神内涵与实践经验,对我校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科研教学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本次研讨会为“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革新、资源集成以及跨校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有效促进了各高校间的交流对话与经验互鉴,为环境学科教育质量提升与关键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未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与路径,持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将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的环境学科创新人才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