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传播系“每月一课”第一课启动。在智能传播系张林老师的带领下,新传学院40余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和留学生赴美团上海综合指挥中心参访,并与美团党办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
“每月一课”是2025年以来智能传播系着力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教学机制,通过将课堂搬进企业和行业一线,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技术变革、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及早培养自己的知识树和技能点。

参观展厅:感受智慧生活
“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走进一楼展厅,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是美团的使命。”讲解员首先介绍了美团的创业史和发展史,目前公司拥有美团、大众点评、美团外卖等消费者熟知的App,服务涵盖餐饮、外卖、打车、共享单车、酒店旅游、电影、休闲娱乐等200多个品类,业务覆盖中国2800个县区市。

接着,师生来到大数据实时可视化大屏幕前,跳动的数字勾勒出上海消费市场的活力图景,可以看到多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包括美团搜索热词词云、美团消费指数、外卖和消费等行业的变化曲线等。宝山、松江、奉贤、青浦等新兴区域的消费指数已反超传统商业中心,折射出城郊的消费实力。当输入同学们家乡的名字时,智能系统即刻输出消费数据,让同学们颇为惊喜。

同学们还“零距离”接触了美团的创新产品,如无人车、无人机和骑手感应头盔、可降解运动鞋等。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无人机的配送流程,“有了无人机配送,爬长城时也可以点外卖了!”工作人员笑着说。同学们受邀亲手感受一台无人机的重量,“很轻!”一名女同学说。此外,智慧餐厅、智慧酒旅、共享出行、智慧药店及智能配送站等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充分展示了美团在衣食住行各个维度的智能布局与技术突破。


同学们还感受到,美团很重视社会价值。例如,美团App推出了长辈版和关怀版,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便利,特别为外卖骑手设计了关怀功能,推出环保绿色包装方案,开展了乡村儿童操场建设等公益项目。
座谈交流:聚焦骑手群体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来到会议室,与美团党办江老师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双方就平台算法优化、骑手“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党员骑手引领、骑手成人教育、骑手参与社会微治理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研讨交流,期间穿插的许多鲜活案例,使讨论气氛愈加热烈。此外,同学们还了解到校招实习等相关信息。

本次参访交流通过“科技展示+场景体验+人文关怀”的多维呈现,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平台经济如何重塑现代生活方式,为青年学子理解数字中国建设和新就业形态提供了生动范本。
【“每月一课”第一课学习感受】
我的参观感受是新鲜、真实。前者在于见到诸多新鲜技术,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新技术从概念向现实迈进。后者基于座谈交流内容,从骑手意外险的购买到平台算法设计,现实远比我想象的更加艰难、无奈与复杂,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研究的重要性。(23级网络与新媒体本科生陈易斐)
我第一次知道美团助动车头盔上有感应器,来帮助人们遵守交规保障安全,感觉很厉害。座谈交流环节更让我受益匪浅。江老师从平台方视角解释了我们所关注的一些骑手问题,突破了以往“被困在算法中的骑手”视角,让我觉得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23级网络与新媒体本科生许诺言)
这次课程让我对美团的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头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美团为珠穆朗玛峰山脚下的幼儿园修建操场,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儿童成长的关注。用玉米制成可降解鞋、用塑料外卖盒制成衣服等,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23级新闻学本科生朱佳雯)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入了解到美团的技术架构和组织协同模式。美团聚焦于生活场景中的具体痛点渐进式革新,依托大数据建模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跨部门数据中台打通业务壁垒,形成全局决策支持体系,展现了平台型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力。(23级硕士研究生顾玥)
文字/曹海伦
图片/美团、陈易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