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与沪有约”沪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活动之上海市大学生辅导员海派文化传承研习营培训活动于2016年11月10日、11日、17日和18日顺利举行并圆满落幕。
沪文化主题活动以“310”这一上海地区身份证号码前三位的数字作为主题活动的记忆点,通过举办“3场研习营”和“10场精品讲座”为主题活动载体。此次“大学生辅导员海派文化传承”研习营是“310:与沪有约”——沪文化传承主题活动的其中之一,集理论学习和文化体验于一体,通过举办精品讲座、文化沙龙、户外寻访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开展了16项丰富多彩的研习活动,通过感受、感知、感悟,带领大学生辅导员探索领略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活动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批,依托于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由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上海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沪上复旦、华师大、上外、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近10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辅导员参与了此次海派文化传承培训活动。
“大视野”讲座话上海
培训期间,主办方邀请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忻平教授与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邵煜栋先生、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沪语教学专家丁迪蒙老师为参与培训的20名大学生辅导员开展与海派文化有关的精品讲座,极大地开拓了辅导员们的视野。忻平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围绕海派文化展开以“海派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通过讲述上海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带领大家重新回顾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位置。邵煜栋先生带来的讲座主题是“让浦东告诉世界——浦东开发中的海派文化元素”,讲述自己工作期间参与浦东开发中经历的各大重要事件,道出上海尤其是上海浦东在新世纪的发展脉络。丁迪蒙老师为各高校辅导员讲授如何更轻松地学教上海话。语言的熟悉带来心灵的契合,老上海人、上世纪的新上海人、新世纪选择留在上海的新上海人济济一堂,以语言传承的方式更好的融入上海。
“深内涵”沙龙聊文化
讲座之外,活动主办方带领各高校辅导员探寻上海,品味海派,在探寻过程中,实地开展了与海派文化有关的文化沙龙,特别邀请了宝山区文广局局长王一川女士、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先生、上海长远集团董事长、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先生等各届知名人士。
宝山区文广局局长王一川女士于闻道园为大家介绍“宝山文化”,告诉大家“宝山有宝”,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身边的海派文化。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先生、上海长远集团董事长、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先生各自从具有代表性的“新天地”、“犹太难民纪念馆”出发,以小见大,研习内容涵盖了上海的城市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加深了辅导员老师们对海派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接地气”寻访探申城
此外,活动还通过户外漫步、寻访参观、互动体验活动等方式带领辅导员老师们亲身感受“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发现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实地寻访地点既包括极具老上海气质的武康路,又包括新上海娱乐精神的上海马戏城之观摩“时空之旅”;既有中西合璧的上海地标新天地、犹太难民纪念馆,又有中国传统的上海木文化博物馆、徽派闻道园,融合上海历史的炮台湾、河口科技馆。
20位辅导员老师在户外探访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包容精神。
“新思路”汇报传海派
经过四天丰富的培训活动,辅导员老师们收获满满,在“最美书局”建投书局举行的结营仪式上,20位辅导员老师按“海”“派”“文化”“之旅”四组分别汇报展示了“如何传承海派文化”的活动方案,尽显各组的风采!来自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丁昭华老师代表“海”组汇报成果,该组所设计的方案以中外大一新生为推广目标,以学说上海话和学唱上海歌为主要内容,进而引领中外大学生们来学习和感受海派文化。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刘云龙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陆燕丽老师和上海海关学院的袁梦老师所组成的“派”组,以海派文化的“衣食住行”为主题展示了独具上海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而来推广海派文化。来自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梁苗老师代表“文化”组以探索老上海的“旗袍”为主题,通过采用“听”、“说”、“读”、“写”四种形式来引领大学生们来学习上海海派文化。来自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王磊老师代表“之旅”组汇报展示,王老师结合自己所在公安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行走·魔都”的活动方案,通过带领学生们探索徐汇、地标性建筑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们去发现可被记忆的海派文化。最后,文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310:与沪有约”沪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活动总策划竺剑老师为辅导员们颁发了结营证书,并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研习营的圆满落幕并不是结束,而是海派文化传承之旅的一个真正开始。
正如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坚在开营仪式上所言,希望各位老师通过研习营学习可以提升传承海派文化的意识,自觉做一位传播海派文化的传承者和志愿者。通过此次为期4天的充实学习,辅导员老师们纷纷表示将带着对海派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出发,发挥在高校中带动大学生融入城市、学习海派文化的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传承和推广海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