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邀请著名音乐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瞿小松于延长校区第四教学楼502放映厅开展光影留“声”讲座。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教授代表学院做欢迎致辞。何小青院长在致辞中表达对瞿小松老师的感谢,希望瞿小松老师能以音乐漫谈的形式,继续在上海大学开展大师讲座。讲座由影视艺术系系主任齐伟主持,影视艺术系副主任祝明杰,专业教师张婷婷、朱永华、孙宁以及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瞿小松先生是世界著名音乐家,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活跃和教育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与叶小纲、郭文景、谭盾,并称中央音乐学院的“四大才子”,西方乐评称其为“寂静的大师”、“节制的大师”、“无法归类的行者”。不仅创作过《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等多部歌剧,还为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大阅兵》《边走边唱》、李安导演的《推手》等多部电影作品创作音乐。
瞿小松在讲座中分享了为陈建军先生执导的二部短片《敦煌》写作音乐时的创作心得,详细解说两部作品的影片结构。其中,《岁月敦煌》分为丝路苍莽、战以求安、和合兴邦、莫高初起、化恶为善、盛世开窟、大观敦煌等七段;《敦煌魂》音乐则分为三大段:世界久远、乐舞梦幻、魂越时空。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瞿老师对自己的心路历程作了回顾——从《雨》到《敦煌》,他放弃了音乐中冲突与暴力的呈现,转而寻求和谐与非暴力,在音乐风格方面,追求音乐的本真与其超越性的感召力,也即超越“文化差异”,超越“传统”标签,直抒胸臆、直接呈现。
《岁月敦煌》以极富叙事性的旋律,讲述汉至大元凿开丝路的艰辛、战以求安的豪迈、和合兴邦的壮阔,凿窟艺术的恢弘。以具有张力的声音融汇着历史的浑厚绵长,吟唱着超越时空的包容,传递着非暴力的慈悲。
而《敦煌魂》则更具哲思,立意“空灵”。由弱渐强的声音,或由强渐弱的旋律,以及声音之间的停顿留白处,令听者体验到从空中来、从空中去的空灵,从无中有、从有中无的超越。人声哼唱则更具安抚的力量,超越色相的沉思、平等、包容与融合,呈现对千载文明的崇敬。
瞿老师的讲述,浸润着平和与智慧,静听讲座,如沐春风。《敦煌魂》音乐澄澈空灵,以超越性的精神力量,直抵心灵,引领着听众去往五色沙的沙坡上冥想。
讲座结束,同学踊跃提问,如为什么不用乐器而采用人声哼唱、关于《敦煌魂》和国外科技大片背景音乐之间的区别、与著名电影导演的合作过程以及电影音乐的制作技巧、音乐对于戏剧影视“创作者”和观众而言具有何意义等。瞿老师均一一作答,朴实而真诚,颇有庄子忘筌之意。在瞿老师的回答中,无不让听众感受到他在音乐中所追求的“超越性”,以及文化底蕴和广阔视野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在场所有人均致以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