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26投稿:王超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30526180909_副本.jpg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上海大学主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我校顺利开展。

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承办,旨在围绕戏剧与影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经验交流与学术探讨。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厉震林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程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燕教授等20余位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微信图片_20230526180916_副本.jpg


上午8:30,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并介绍了到场的二十多位嘉宾。

仪式上,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上海大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况与成果,并对各位与会专家表示了欢迎与感谢;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电影学院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未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愿景目标。

最后,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感谢了上海大学与上海电影学院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并对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未来工作做出了展望与规划。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齐聚会场外合影。


微信图片_20230526180941_副本.jpg


上午9:00,会议正式进入上半场。在张燕教授的主持下,程波教授及课程团队首先做了精彩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主旨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526180947_副本.jpg


程波教授对获得了上海市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团队、2022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等荣誉的“光影中国”课程的建设情况做出了介绍,从课程及教学团队概况、课程内容、课程建设成果、课程影响与社会反馈、课程未来规划五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的主旨与影响,并对课程今后内涵的深化与拓展提出了见解。


微信图片_20230526180954_副本.jpg


随后,该课程的团队成员刘海波教授、徐文明教授、杨灿老师分别从课程串联电影作品的“项链式”思路、“红色中国”和“中国根脉”两个教学部分的教学设计、“光影中国”课程向中小学延伸的实践情况与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课程做出了深入地思考与分享。




接下来,厉震林教授、王红叶教授、范志忠教授、张阿利教授、庚钟银教授、安立国教授、孔朝蓬教授7位专家,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程波教授及课程团队的分享,对如何做好戏剧与影视学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14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厉震林教授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课程思政要重点关注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类型与网络时代下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有耐心地引导,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20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王红叶教授充分肯定了程波教授及课程团队优秀的课程设计,并阐述了方言、戏曲等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独特气质,强调了戏剧戏曲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27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院长范志忠教授对于课程思政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重视、鼓励编剧的创作;“光影中国”课程启发了范教授,他认为可以通过“借力”的方式,通过跟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合作来争取到更多、更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培养出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影视人才。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34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从角度新颖、精品打造、精品意识、平台开放四个方面肯定了“光影中国”课程的成果;并结合西北大学的课程思政实践情况,对接下来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42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马可•穆勒电影艺术研究院院长庚钟银教授指出,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环境、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去往中国传统文化遗址实地考察的机会,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于无声中受到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48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安立国教授指出,“光影中国”课程在顶层设计、课程细化等方面的成果给了自己很多启发,希望在未来可以形成课程联盟,各大院校之间共享教学力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高效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056_副本.jpg


会议下半场由厉震林教授主持,罗幸教授、陈虹教授、彭万荣教授、苏夏教授、安怡教授、卢炜教授6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视野开阔、引人深思的讨论。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幸教授提出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五点建议:建立校企并行的培养路径;推进课程思政走进中小学;打造课程矩阵的新体系;开启浸润式的教学新方式;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02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虹教授认为,“光影中国”课程通过团队合力,打造出了课程思政全场景教学的模式,并且将课程在新媒体平台共享,同时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了红色育人资源,这些举措值得各大院校学习。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08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彭万荣教授认为,要想把一个大的文化概念通过一门课程体现出来,就必须处理好“大”和“小”、“局部”和“整体”,“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光影中国”的课程设计在这些方面的把握非常准确。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14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的苏夏教授从动画专业的实践特色与浙江的非遗文化特点入手,对本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做出介绍,并指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应当紧抓这些优势,整合思政材料。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21_副本.jpg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安怡教授介绍了本校戏剧、戏曲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并表示,将学习“光影中国”课程的宝贵经验,对后续的课程思政建设做出相应规划与调整,争取将中国戏曲史论等课程打造成示范、精品课程。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26_副本.jpg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学院常务副院长卢炜教授分享了本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宝贵经验,并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与讨论。他认为,在剪辑、录音等技术类的课程中,思政元素要融入的更加自然、巧妙,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要多学习其他院校的宝贵经验。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33_副本.jpg


最后,周星教授对本次会议做出精彩总结。他肯定了程波教授及课程团队关于“光影中国”课程的成果,并对各位专家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评价。

他强调,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自然地融入进课程当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巨大价值,各大院校应当在经验交流中不断互相学习、在彼此碰撞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526181140_副本.jpg


下午两点,与会嘉宾们一起进行实地研讨。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期待各位专家与学者再一次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