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媒介,共话江南——“媒介江南”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成立会议在沪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4-19投稿:刘海辉 浏览次数:

4月16日,“媒介江南:从乡土中国到都市网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会上,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聚焦媒介,共话江南。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现场报道。


16日上午9时,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主任孙藜在成立仪式上分别致辞。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长期从自身学科优势与科研特色出发,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与协同建设,为建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实现长三角区域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上海大学成立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从媒介史论的独特视角推进和丰富江南研究,是上海大学打造江南研究高端品牌、建设“江南学派”的探索实践,是积极对接上海与长三角发展方向、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和学术价值。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教授认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乃至广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处于理论创新、范式转型的重大历史变革之中,凡有“变”之处,必有“化”之境。因此,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将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新型研究机构作为定位,不拘泥于学科窠臼,汇聚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百家争鸣,是上海大学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强调,面对数字媒介变革的时代背景,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新传学院为目标定位,开创“双共建”风气之先,先后开辟出智能传播、马新观研究等研究取向。新闻史论是学院基础研究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建立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院将进一步以新闻史论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基地。

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主任孙藜教授从中心研究路径的层面进一步阐释了媒介与江南研究的重大价值所在。孙藜教授认为,从印刷、出版、电报、轮船、火车到现如今的数字技术等各种媒介,多在江南土地率先发育兴盛,同时也为塑造江南的独特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媒介在何处,‘江南’就在哪里。”

嘉宾致辞后,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教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登台为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揭牌。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的建立得到了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多位权威学者的鼎力支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担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古籍所陈建华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和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教授担任中心学术顾问。

主题演讲环节由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郑涵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熊月之教授首先作了《近代江南交通发展与信息传播》主题演讲,从历史学视阈探讨近代江南交通网络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联。他认为,近代时期,江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出现显著的飞跃: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极大地提升了上海与江南其他市镇、乃至海内外港口之间的运输效率;电报、电话等电力媒介的引入则带来瞬息性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新式交通工具、报纸杂志、电报电话等媒介的有机结合,使得近代信息传递和信息流动都出现不同以往的新气象,带来既与世界各地有广泛联系、又与全国各地有密切联系的、高度发达的媒介江南,这对提升江南包括上海的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达的交通网络彰显了媒介江南的优势,增强了江南内部联系与整合,提升了上海城市的聚集能力,繁荣了上海与世界的联系。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旦教授发表题为《重建“时间”:再谈报刊史书写》的主题演讲。黄旦教授认为,按照词义,时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关系形式,而非一种客体流;因此,时间不能被当成自然的数据、安插进来的外在刻度,而应该被当作一种内生性变量,每一种媒介的出现则会引入一种新的时间尺度。正如库尔德利所说,媒介是“日常生活的节拍器”,媒介为个人时间、社会时间提供了具体的聚焦点,从而调节社会关系,型构社会规范,成为社会构成一个重要的维度。倘若以这样的视角来反观媒介江南的研究,就会展开全新的样貌。

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力图以“媒介”为立足点,通过与不同学科的对话探究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创新路径。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沈荟教授主持了“媒介视野下的江南研究:问题与路径”圆桌对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熊月之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古籍所陈建华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洪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唐海江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赵建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路鹏程教授,《新闻记者》刘鹏主编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藜教授就“媒介视野下的江南研究:问题与路径”这一议题,阐发创想,共话江南。

此外,本次会议于16日下午举办两场学术论坛,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学术论坛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孙玮分别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建国、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洪煜对两场学术论坛中的论文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报告人亦与评议专家在论坛现场进行了探讨与交流。16日下午5时半,“媒介江南:从乡土中国到都市网络”学术研讨会暨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正式闭幕。

“江南”自古就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式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星系,这一在地理、经济、文化及媒介各范畴中均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地域,在我国由“乡土中国”迈向“都市社会”的现代转型进程中,正愈发凸显出其之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蕴纳诸多时代地层的丰富矿藏。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将以“学术至上,独立思考,规范严谨,务实创新”为要旨,立足媒介视野,以开放姿态促进学科创新性对话,直面全球化进程和数字媒介革命带来的当下挑战,为推动媒介与江南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切实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