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入心——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走进附小课堂以专业赋能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3投稿:刘海辉 浏览次数:

4月10日下午,“学思践悟担使命红色铸魂育新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红色文化走进附小课堂阶段性成果展示会(以下简称为成果展示会)在上海大学附属小学举行。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肖青峰,上海大学附属小学支部书记、校长朱燕,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翟梅芬,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周骏青,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智君,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朱珈仪,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及学生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红色文化团队参与本次总结大会。

成果展示会由项目成果汇报展示、颁奖仪式及总结展望三个大环节组成。

大会伊始,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肖青峰向到场的各位领导、老师及同学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肖青峰表示上海大学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高校,溯源上大百年荣光,激励上大学子矢志报国、传承红色基因。期待上大新传学院依托上大、上海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文化传播。上大新传学院在上大附小的红色文化传播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团队能够从附小出发,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深度,辐射更多人群。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智君表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重视对于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传媒人应将专业优势注入中小学教育,把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使中小学教育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在校基础教育处的支持下,持续助力附小、宝山区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发展。新传学院后续也将持续致力引领高校红色育人创新探索,真正让红色文化以生动形式润心育人,引领新时代青年成长与发展。

随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红色文化团队进行了项目成果汇报。项目缘于2022年暑假社会实践项目,希望整合红色资源、创新表达形式,为中小学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该项目依托上海市、上海大学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血脉,设计了一系列课程读本,以及短视频、条漫、广播剧等红色IP,并在与附小教师的多次研讨、修改后,团队正式开始了在上大附小开展红色文化沉浸式思政课程实践。该课程以每两周一次的安排与上大附小四年级同学们见面,并通过字词教学、故事讲述、情景演绎、互动提问、读本延伸、实地寻访等方式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搭建了核心统筹组、课程设计组、研学讲师组、宣传拍摄组联动保障课程运营,并设计了核心素养目标评价体系,与附小老师、学生进行周期性的教学成效评价,持续优化课程。截至目前,课程辐射人群广度持续扩大,累计参与人数近400人,其中小学学生近250人,讲课、宣传拍摄、统筹等工作同学近150人,学校教师15余人。同时在课后的评价反馈中,学生群体对该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并对持续参加后续的课程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团队计划形成以“建党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为主题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完成瞿秋白、杨之华两个人物的课程教学。接下来将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系统性的备课,发挥新闻传播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志芳与团队成员课后交流课程内容

紧接着,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书生革命者之<热血日报>创办》的情景剧表演,重现瞿秋白等人在上海创办《热血日报》慷慨无畏、不断抗争的故事情节。“我们心中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热血日报的创刊词久久回响在成果展示会的会场中。

随后,上海大学附属小学支部书记、校长朱燕与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周骏青为参与课程宣讲的研究生同学颁发“校外红色研学讲师”聘书,鼓励讲师团队继续开拓进取,投身红色实践,讲好红色课程。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翟梅芬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朱珈仪为参与红色文化课程的各班级颁发“最具个性奖”、“最具勇气奖”、“最具魅力奖”、“最具活力奖”、“最具学习力奖”,表彰他们在课程中的优异表现,希望他们接续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文化传播使者。

最后,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周骏青为成果展示会做总结,周校长提到四年级的同学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伟人思考的轨迹以及他们追求真理的力量与勇气,坚定了理想信念,筑牢了信仰之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牵手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开展此次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感悟了红色精神,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从而使得红色精神像“星星之火”一样在小学生身上绽放光芒。

新时代下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红色精神的坚守与发扬已然成为时代命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红色文化团队将不断探寻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让红色基因在中小学课堂里扎根,让思政教育在代代人心里深耕,从“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新思考”赋能“大思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做出更大的教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