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民盟上海大学、民盟宝山和民盟宝钢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泮池盟话”系列讲坛第9期顺利开启,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教授,作为我们本期论坛的演讲嘉宾,为我们讲述民盟先辈陈望道先生的光辉事迹。上海市十四届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务委员、宝山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宝山区主委王勇,民盟上海市委常务委员、民盟上大主委焦正和民盟宝钢主委拓西梅等盟内外各地朋友4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民盟上海大学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汪挺松教授主持。

会议开始,汪挺松教授介绍了马驰教授的学术成果。马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在讲坛中,马驰教授首先介绍了民盟先辈陈望道先生的生平。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金华义乌人。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笔名佛突、雪帆、晓风、张华等,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又返回故乡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5月,他前往上海,任《新青年》编辑,又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酝酿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后因与陈独秀发生矛盾而退党。此后,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49年后,陈望道历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在讲座中,马驰教授指出,“望老”是个学者,但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斋里的学者。他的治学始终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翻译《共产党宣言》如此,出版《修辞学发凡》同样如此。在译完《共产党宣言》后,“望老”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担任《新青年》主编时期的陈望道对杂志采取了一种“树旗帜”的办刊方针。《新青年》这一办刊方向引起了胡适等人的强烈不满,提出要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但陈望道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面对改良主义者张东荪借罗素来华讲学之机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陈望道发表文章与之坚决斗争。通过与胡适、张东荪等人的论战,陈望道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纵观先生的一生,一旦尝过了“真理的味道”,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今天我们纪念“望老”,就是要谨记先生的这些优秀品格,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践行者和坚守者的使命。
“泮池盟话”系列讲坛由民盟上海大学、民盟宝山和民盟宝钢委员会共同举办,旨在加强民盟宣传主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的主题教育,弘扬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风雨同舟的光荣传统,让社会各界更多了解民盟“关注民生、奔走国是”的历史担当,激励当代盟员汲取民盟先贤精神力量,继续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
本次论坛是泮池盟话第9期,本期论坛采用腾讯会议方式举行,得到了众多盟友的大力支持,也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民盟上大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