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学术节外国文学研究专场

发布时间:2022-12-13投稿:华阳 部门: 浏览次数:

12月9日,“2022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四届学术界·外国文学研究专场”顺利进行。本专场学术活动以“新时代国际传播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为主线,分别由苗福光教授和尚晓进教授主持上、下半场,邀请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六位资深专家做主旨发言。会议在腾讯会议进行,先后有748位国内外同行及本校师生参与交流。

上午,首先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致欢迎辞。尚新院长指出,本次学术节,恰逢纪念上海大学建校百年,外国语学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首届英语系主任何世桢先生更是在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上大外院同仁在前辈耕耘的基础上,砥砺前行,奋勇争先。近几年,外国语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两项,一般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若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逾200篇。今年,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喜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而外国文学队伍亦取得了累累硕果。尚新院长在充分肯定上大外院文学研究氛围的基础上,对各位专家的到场表示了欢迎并预祝此次学术盛会圆满成功。


1.jpg


上半场由苗福光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陈靓教授。陈教授以“北欧文学的研究现状、分析视角及前景展望”为题,在梳理“十三五期间”国内北欧文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反思该研究领域不足。陈靓教授认为,北欧文学以易卜生研究为代表,已逐步进入外国文学研究主流话语;主要表现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迅速攀升,研究方法不断多元化。但是,目前研究仍存在系统性、跨学科研究泛谈有之、深度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近代北欧作家关注不够、对北欧文学批评思想挖掘不深以及翻译成果在国别见分布不均。陈教授还概括了国内学界对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北欧五国文学作品的译介现状,认为未来研究应继续整合不同语种、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从思想史的高度加强北欧各国哲学、文学批评理论乃至早期神学理论的研究;继续以“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为指导,研究北欧文化和文学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互动成长关系。


2.jpg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以“语言学方法的引入与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诉求”为题,总结现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反思文学批评权威性缺失的诱因。尚必武教授援引丽塔·费尔斯基的后批判概念,对上世纪文论的批判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他分享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科学性问题的思考,阐发了“什么是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并以此提出“文学研究如何借用与其最相邻的语言学方法来实现科学化诉求”这一外国文学研究界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谈及文学研究的科学性时,尚教授介绍了以科学为代表的《自然》杂志中开始发表文学相关的内容以及文学对科学引领的一些例证。在谈到语言学与文学的学科互文中,尚教授提到深受语言学影响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支——叙事学。他随后介绍了叙事学的若干种语言学方法,诸如结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以及叙事学的三种本体形态:诗学、阐释与工具箱本质。尚教授认为,文学研究具有科学性,但其科学性不仅是方法的工具化和科学化,更是文学本体层面的普遍差异性或差异普遍性。


3.jpg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杨国静教授作为第三位主讲人分享了“电影艺术对H.D.诗歌创作的跨媒介影响”。杨教授首先介绍了H.D.作为一位意象派诗人涉足电影艺术的原因,即H.D.使用电影艺术作为诗歌手法的动机。随后,杨老师介绍了H.D.对于电影影像美学的基本观点:电影影像的生成性可以增加诗歌的意象性,电影就是古典艺术的当代媒介。影像是想象(灵视)的象征性外观,而不是它的替代,H.D.关于电影的这些颠覆性观点影响了她中后期的创作。杨老师接着分析了“灵视蒙太奇”在H.D.诗歌中的部分形式特征,并结合H.D.的具体诗歌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最后,主持人苗福光教授进行了点评:杨教授的课题极具创新性,关注了国内少有人关注的H.D.诗歌的技巧性,并将其与电影艺术结合起来做跨学科研究。


4.jpg


下午场的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曹莉教授,她以“文学与大学”为主题,围绕F.R.利维斯的相关著作和观点展开讨论,指出大学是文化摇篮的重镇、人才培养的高地和文学天然的孪生姐妹,而文学关乎民族文化传统和情感结构,塑造和影响着人文心智和价值判断,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曹教授据此向外语与外语学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追问了外语学科的优势在哪里、问题是什么、目的和方向又是什么。曹教授以此为切入点,从剑桥批评传统与英语现代文学研究三阶段出发,重点阐述了利维斯及其于20世纪30-70年代倾力建立和推行的文学教育方法和批评原则,以文学与心智发展的必然联系为基础,向国内外语学科提出深入认识自己、了解西方、知己知彼、有充分的文化自觉的倡议。


5.jpg


下午的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钟智翔教授,讲座题为“国别与区域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首先,钟教授介绍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新文科”背景下,对国别与区域研究、外语学科体系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两学科的范围界定。其次,他阐释了两学科知识体系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前者是在跨越多重学科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某一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的专题研究,而后者则是在跨学科基础上,以外语作为工具,强调附属“人文性、在地性、综合性”,对某一对象国或区域做研究。再次,他提出构建两学科知识体系,应以科学、系统、实用性为原则和方法。同时,他也强调国别与区域研究知识体系的中国化问题,呼吁在学科研究中以问题为导向,摆脱西方先验论,坚守中国立场,保持开放性与主体性,以提升本国在此知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6.jpg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分享了题为“外国文学研究论文:特征、要求与误区”的讲座。虞教授从论文的思辨特征、体例特征、语言特征和创新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外国文学论文的基本特点,并从论文撰写的专业性、可行性、框架结构三方面归纳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虞教授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批评论文实例,详细分析了论文写作优劣的评价依据,并提示撰写论文应加以防范的误区。虞教授的讲座不仅对文学学位论文写作和期刊论文投稿具有一般指导意义,亦通过英文论文的修改个案,在论文写作的细节方面提供深入有效的指导,对启发师生的科研思路和培养良好的写作规范大有助益。


7.jpg


专场讲座后,各位与会专家、参会嘉宾和云端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互动。会议最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进行总结。唐教授对六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表达了诚挚谢意,六位专家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不仅为未来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在研究范式、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与会师生颇多启发。至此,本次学术节外国文学研究专场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