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05-23投稿:刘佳 部门: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5月19日下午,上海大学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以“文学与文化研究视域下的记忆、表征与想象”为主题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邓志勇教授致欢迎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以及上海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尚晓进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做了题为“‘猴审’的文学再现:历史语境与政治意向”的主题报告。虞教授借用图片和电影片段带领大家回溯历史现场,指出斯哥普斯审判(俗称“猴审”)发生时,正值美国媒体时代兴起,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直接将审判文本化,将一出地方小闹剧演绎为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科学对决的历史叙事。虞教授接着选取两部再现该审判的作品,即历史剧《一无所获》(Inherit the Wind, 1955)和长篇历史小说《猴镇:斯哥普斯审判之夏》(Monkey Town, The Summer of the Scopes Trial, 2006),立足两部作品的时代语境,探析两位作家对“猴审”各自不同的再阐释。虞教授将语境研究与文本细读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无所获》是对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回应,渗透了时代的焦虑,“猴审”在此被诠释成一则有关以政治和法律手段迫害异己的政治寓言;而《猴镇:斯哥普斯审判之夏》明显融入21世纪初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取向,更接近于一则关于理解、宽容和妥协的文化寓言。三个文本的并置与参照阅读有力揭示:文学作品对事件的“再现”必然是对历史的再阐释,同时,书写者也在叙事中施展了评判历史的话语权力,这一研究范式给在场听众带来很大启发。

研讨会下半场由英语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桂娥副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黄淑芳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徐谙律博士以及上海大学张秀丽博士分别做了报告。

黄淑芳副教授围绕“斯考茨伯罗案及其文学再现”讲述了9个美国黑人男青年被诬告处死这一历史事件在文学文本中的再生意义,指出其背后的政治意蕴与文化冲突,道出文学文本对历史重构或还原所折射出的反思与批判。徐谙律博士以彻罗基部落“血泪之路”事件为立足点,探讨了美国印第安小说中多声部、碎片化的声音叙事,将真实与虚构的声音编织在一起并服务于文学想象中虚构的人物主角,以展现人们真实的历史遭遇,勾连历史人物与普通人物、过去与现在,让模糊的历史与当下具体化、清晰化。张秀丽博士以“《威弗利》的地点记忆与政治想象”为主题,从具体地点对记忆的承载和对历史的延续为切入点,并将与之息息相关的文字、图像、身体囊括在内重构文化空间,使得地点、记忆与历史三者在文学作品中更好地有机结合,推进历史书写与再思考。三位青年学者皆从历史事件出发,观照文学,探讨历史事件的文本再现及其寓意。

文学是镜也是灯,文学既反射出历史,也发出自身的光芒与价值。“文学与文化研究视域下的记忆、表征与想象”研讨会将文学研究基于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因素之上,关注文学与空间和时代的对话关系,从深层上辨析文学意义的生产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