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机自学院2013级学生,热爱科创的他在大二大三期间从未拿过奖学金,但先后参加上海大学自强队、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誉合作云平台校企合作项目,逐渐成长为学生中的“科创牛娃”,并在大四连续获得上海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创新创业单项奖等,最终逆袭直研成功。像李博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而是近几年机自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动对接上海大学人才培养的愿景、使命和国际工程师认证对创新人才能力的指标体系,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坚持围绕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抓好动态化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激发学生自我成才动力,变“人才存量”为“人才增量”,探索出体现机自学院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的定制化模式
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机自学院形成了基于科学管理的定制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学评估学生能力,合理定制成长菜单,成长过程全程关注,并对培养成果进行再评估,形成了人才培养全链条的闭环。
根据大类分流后进入机自学院7个专业的生源特点不同,学院特别设置了基于学生特点的能力评估,参照专业分流的排名和社区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并以学年为单位每年进行重新评估,科学定位学生的真实状态,动态循环地对学生进行学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分层分类引导。
学院通过调研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菜单。以大二学生为例,对于“科创牛娃”,除了传统的创新项目和联合大作业之外,学院还提供与学术大牛结对、中誉云项目、强平机器人等校企合作项目和科技节的科创论坛等机会,提升科创实践能力;对于学业基础较好并有一定科创兴趣的同学,主要进行机自TED等科创普及和水火箭比赛、小车过纸桥等初级竞赛,开设二维、三维制图等竞赛培训班,帮助他们了解专业,培养科创兴趣;对于学业暂时薄弱的同学,主要通过SSD志愿小讲师、网络学风引导、班导师学业指导、一对一互助小组等措施来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
动态评估是打造定制化人才成长路径的基础,机自学院通过对学生能力的逐年评估,帮助学生进行再定位,给予符合学生能力需求的成长菜单,逐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动力,培养自信心、逆商、韧性等创新人格特质,实现能力进阶,形成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
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在大二、大三、大四连续三年的动态能力评估中,学生的学业及科创能力逐年提升,其中50%的学生成长为“科创牛娃”,他们中有299人考入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中科大、帝国理工、宾大、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300名学生进入通用汽车、上汽集团、上海电气、华为、西门子、发那科、克莱电机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标杆企业就职。
“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机自学院从制度保障、组织平台、项目支撑、人员协同四个方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学院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卓越工程师班建设等举措来增加实验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制定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度、教学学工联系制度、单项奖制度,从工作指导、沟通机制、奖励措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整合科研教学资源,促进课内外双向联动,依托大学生科创中心、八个常驻科创团队、学业与科创发展中心(SSD)以及机器人协会等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参与科研的互动渠道。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通过科技节、机自之星、集智讲坛、各类学科竞赛、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项目支撑,采用多样化、菜单化、定制化的项目配置,在提供资源群体共享平台建设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私人定制学习菜单。
联动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企业人员、学长朋辈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育人机制。特别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借助班导师制度、优秀本科生科创培养、国内外学科竞赛指导等渠道,增强专业老师与普通学生的接触力度,通过高频高效接触,达到保质保量的育人成效。

机自学院的学生思政工作努力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院辅导员主动了解学科、融入学科,努力发挥自身联络多方资源的枢纽作用,促成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师团队、朋辈校友、企业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拓宽自身工作格局和工作阵地,成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节点。
学院主动把校训及愿景、使命的落地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以及与科技素质、工程思维模式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而且制定了具体的指标,提供了具体的培养载体。
学院学工团队能够定期针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能力评估,熟知每位学生所处于的“养成阶段”,挖掘学生内在的“成就驱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让学生有获得感,实现人才的价值增值,也增强了思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机自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