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影客厅系列之三:蒲剑与《宽恕》——当代文艺电影的信仰和美学

发布时间:2017-03-31 浏览次数:

温影客厅系列之三:蒲剑与《宽恕》——当代文艺电影的信仰和美学

      3月29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王牌栏目《温影客厅》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我们迎来了蒲剑教授的新作《宽恕》的放映会,以及中国青春网络大电影“万众梦计划”的校园宣讲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蒲剑教授做客现场。温影常务副院长刘海波主持了映后交流会。

    晚上6:00活动正式开始,现场坐满了观众。

    电影放映前,先由“万众梦计划团队”给大家宣讲了电影剧本创投项目。该项目是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在校生的剧本选拔创投计划。将在参选作品中挑出20部剧本,投资3000万资金,每个项目高达150万创投费,并且给予青年电影人创业全方位的支持。此次征集作品类型包含青春,喜剧,爱情,动作,轻科幻等类型,脑洞打开的青年电影人们赶快加入吧。

主办方与参加此次活动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教授,上海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支部书记杨斌,上海电影学院教师张端阳进行了金牌导师授予仪式。

 

     随后,大家期待的电影《宽恕》点映开始了。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单身妈妈李美华,她用尽所有积蓄开了一家婚纱店,结果就在开店之前,小店遭遇了火灾。不仅店铺毁于一旦,两名雇佣的店员也葬身火海。李美华面对两个丧失亲人的家庭,踏上了让两个家庭宽恕自己的漫漫长路。

     出租车司机的妻子叶芳过世后,带着儿子过着清苦的生活,李美华按时给这家送钱,收拾家务,慢慢得到父子的谅解。

     晓竹的父母和孩子失联半年多,不知道女儿的死活。晓竹母亲因此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一度自杀未遂。晓竹父亲老余开着一个小店,一直四处寻找女儿。华主动来到老余店铺打工,来家里照顾晓竹母亲。最终,老余去美华家中捧回女儿的骨灰,也把女儿的玉镯戴在了美华女儿的手上。

 

刘海波教授和导演蒲剑和大家进行了映后交流会。

刘海波教授说道:这两个家庭的宽恕最终得到了实现,更像是女主角的救赎。特别意外和令人羡慕的是,这部影片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完成的作品。

蒲剑导演点点头:这个故事可能叫“救赎”更准确,因为讲的是“被宽恕”的故事,它是一个被动语态。但“宽恕”更像是电影的名字。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本完成后搁置很多年,08年做完的剧本,经历波折,最后实现了这个梦想。拍摄成本不高,主创都是传媒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演员也有很多表演系的老师。一方面是电影人的梦想,拍自己的电影,同时也是我们教学的延伸。让老师有锻炼实操的能力,学生也能从中受益。虽然传播率不是很高,但是还是要教会学生电影的表达,关注人和社会。思考现在我们缺失的信仰。

观众提问:电影主题是宽恕。但是反观电影里父母对孩子的亏欠自责,他们宽恕女主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恕。

蒲剑: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读解。最后父亲给李美华孩子带上镯子即使宽恕李美华,也是自己的一种解脱是释放。

 

      有温哥华编剧专业在读同学提出了剧本逻辑上的疑问:晓竹的失联是经过警察局备案的,可为什么婚纱店失火晓竹过世没有备案,也没人通知?

蒲剑:这个问题我们确实考虑过,也咨询过法律顾问和警察朋友。很多时候,从法理上不该出现的事情,现实中也发生了。

关于艺术影片的现状和美学探讨。

      导演蒲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艺术电影方向是值得反思的,已经不讲故事了,讲故事是电影的功能。不是说电影一定要讲故事,但其实是一定要有故事的,还要有人物,有强烈的人物内心冲突,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仰。

电影之美在于视听语言之美。我们拍摄过程中,在美术和打光上花了很多心思,三个家环境的特点也深度讨论过,我们运用极简主义,偏冷便清色调,到后来才慢慢有了黄色的暖光。

刘海波教授还发表了中肯和深刻的总结:影片有很好的文艺片气质,新学院派导演一定是有追求的,有自己的表现的,但也会有自己的不足,因为追求标准,就会带有一定的薄弱感。因为规矩多,理性多了,感性的东西一以贯之的气也会被精巧的设计冲淡了。

“温影客厅”是在贾樟柯院长支持下,由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全力打造的温影系列王牌栏目。每个月,温影客厅都会邀请电影行业内的火线创作人或者产业大咖前来进行讲座。现场交流电影拍摄制作的秘密,业内的最新咨询等,获得在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广泛青睐。

温哥华电影学院2017年秋季招生已经开始,电影制作,3D动画和视觉特效,影视化妆设计,视觉媒体声音设计,影视表演(双语),影视编剧,游戏设计(筹),英语及基础预科开放申请,开启你的电影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