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青年教师蔡葵在《光明日报》发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7-28投稿:杨晓彤 部门:法学院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上海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青年教师蔡葵在《光明日报》发表《万物皆可AI生成,法律如何界定抄袭侵权?》一文。

论文紧紧围绕在AI时代,法律界目前是如何界定抄袭的问题展开。原则上,法律定性AI抄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输入端,即使用他人作品训练AI以生成新内容。二是输出端,在输出阶段,AI输出的新内容可能与他人在先的版权作品构成相同或相似。论文认为,无论人工智能生成场景抑或是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作品,我国法律现在倾向于对输入端较为宽松,积极探索以“合理使用”为核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入著作权作品作为数据训练的合法性路径,但对输出端具有明显“实质性相似”的抄袭作品给予打击。这恰恰是在底线上,向社会明确传递了尊重鼓励原创、抵制抄袭的信号,代表了法律努力保护原创的决心。

蔡葵老师为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J.S.D),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22年加入上海大学法学院,2023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人才计划,入围上海大学“2024-2025学年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评选,荣获上海大学“2024-2025学年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提名奖。蔡葵老师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数据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研究,近年来尤为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