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影视艺术》高峰论坛暨电影批评与学术伦理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29投稿:倪瑜 部门:上海电影学院 浏览次数:

      

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语电影》杂志、《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支持下的首届《影视艺术》高峰论坛暨电影批评与学术伦理研讨会于11月25日至26日在上海大学顺利举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阳教授、香港影评人协会会长何威、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处处长刘军教授、上海电影学院陈犀禾教授、上海电影学院曲春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中山大学陈林侠教授、《电影艺术》主任编辑王纯副研究员、西南大学文学院刘宇清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向宇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李孝弟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副教授、上海电影学院黄望莉副教授、上海电影学院王艳云副教授、上海电影学院周文姬老师以及上海电影学院田丰老师等电影学领域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电影批评与学术伦理”,旨在通过国内专家学者对当下中国电影批评以及学术伦理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专业水平。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主任武宝瑞教授和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分别发表致辞,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积极意义。武宝瑞主任首先向各位与会学者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近几年的新发展,阐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不断提升学术品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持探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的信念,表示将以厚重扎实的学术精品内容,引领和推动人文社会学科的良性发展,在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的的学术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方面承担起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何小青教授回顾了2017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和进步,表示在当下中国电影成长的关键时刻,电影批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针对电影批评形态的多样化,何小青教授认为每种表达都发挥了独特作用,连接着电影创作、电影作品和电影观众。正因如此,专业的电影理论研究者的作用尤其凸显。严肃而学术性的电影批评,不仅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学术界现状的关照,也是给予电影创作者一种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而这些理论与批评的声音,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更是一种专业的引导和培养。

 

 

与会学者围绕相关主题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了他们对于当前中国电影批评所面临的困境的看法,强调作为电影研究者在进行电影批评时应注重专业性和独立性。饶曙光教授认为当下影评界格局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希望中国电影学界当尽最大的努力推进电影批评建设,为中国电影整体性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尹鸿教授提出中国文化要发扬光大,必须把中国性融入世界性之中,科学文化存异求同是趋势,并非一定要建立与世界不同的话语体系。而身为影评人,最重要的是“诚实”,纯粹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贾磊磊教授强调科学的进步靠的是理论范式的更替,这比提出一两个观点或是进行一系列讨论更加重要,当下艺术批评领域理论范式众多,因此电影批评不能只停留在文学表述层面,而要拓宽自身维度。李道新教授把视线聚集在影评人群体上,认为影评人应该努力完善自身,谨慎发言。陈阳教授表达了对电影学学科连续性和前瞻性的期待,思考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的学术性、方向性究竟在哪里,认为学术界应具备独特的理论范式和框架,从而更广泛地推进和传播学术话语。何威老师认为电影评论的问题不在于为谁而写,而在于能否真正揭示电影创作上的亮点与不足,不要过度地被意识形态所左右,而是多从客观的角度去解读艺术作品本身,这对创作人员而言才是公正的。刘军教授从科技、文化和教育三个角度论证当前电影学术研究中的位移,认为我们应该开阔眼界,寻求新的理论根源,而寻求新方法的关键就建立在三个角度之上。王志敏教授从价值判断、艺术阐释、学术分析三个方面论证了电影批评的高度复杂性,认为电影批评应该有一定的容忍度,影评人要选择好自己的位置,电影批评可以鉴别、引导,也要顺应新的形势。陈犀禾教授回顾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三个现象级电影批评,提出电影批评作为一种批评行为的哲学和伦理学思考,表示影评人应具备对现实和历史的深刻把握和超越性的洞察力。刘宇清教授另辟蹊径,通过介绍Jay Leyda的《电影》,阐释了其对中国电影研究的贡献与影响,并在总结中表示,中国的学者可以拉开一段距离来观察中国电影,不必急于赞同某些习惯和禁忌。曲春景教授认为做学问不可浮躁,需要有精神沉淀和理论沉淀的过程,影评人若想使自己的话语模式可以介入创作,产生有效性,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叙事伦理模式来实现。黄望莉副教授认为电影可以被人人欣赏,人人评论,人人娱乐,但电影批评需要有专业性,影评人需要担当,引导社会对一部影片发出专业性评价。王艳云副教授尝试提出了建构影评新生代的实践方法,即通过打造青年学子影评群体,有意识地建构新的批评主体,在学院派影评和网络影评当中建立一座桥梁,打开学院派批评的新路径,从而与大众建立起更广泛的关系。在每个研讨单元的最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各单元发言展开互动和交流,现场气氛活泼而热烈。

在会议的最后,贾磊磊教授和陈阳教授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共同强调了电影理论和批评研究的积极意义,肯定了专业而学术性的电影批评对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的重要作用,认为电影批评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规范自身,更加贴近大众,形成既专业又通俗的电影批评范式,以提升未来的电影批评水平。本次研讨会中,与会学者们的发言及提出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参考价值,他们对于当下电影批评中的种种现象的梳理和反思是具有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