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志愿者精神,书写新时代青年志愿故事

发布时间:2017-11-20投稿:谢瑾 部门:宣传部 浏览次数:

 

11月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大学圆满落下帷幕。在过去的六天,来自全国各地314所高校的大学生在这里同台竞技,决出“挑战杯”“优胜杯”得主;在过去的144小时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守候,为“挑战杯”的顺利举办付出了热情和努力,他们就是本次“挑战杯”决赛中的四千余名志愿者们,他们是“挑战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赛场外的主角。

 

 

 

用时间,描绘辛勤

清晨6:00,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第十五届“挑战杯”志愿者们已经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服务工作。6:30,开往宝山校区的班车,伴随着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志愿者们之间相互叫早与问候,进行前一天未解决问题的多方确认,处理突发任务的紧急通知。志愿者们时响时轻、时快时慢、时长时短的交流声,汇成了一首青春之歌,逐渐唤醒着这座以城市命名的大学的蓬勃生机,也预示着一天“挑战杯”志愿工作的开始。

13:00,牛毛般的细雨散入申城的大街小巷。室外志愿者们坚守岗位,雨珠在他们的头发上凝结出了一顶薄薄的、透明色“绒帽”。当“绒帽”消失,志愿者们的头发也已经湿透。同伴们送来了雨披,于是这亮丽的雨披成就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志愿者们有些默默地坚守在岗亭,随时进行引导与咨询;有些则以“暴走”的方式穿梭于场馆与场馆之间,传送资料,引导安排。

23:00,还有一些志愿者仍然正在火车站、机场等候着,虽然有时列车飞机会晚点,但是他们仍然静静等候,热情饱满,每隔10分钟,就去查看航班到站信息。在确认航班快到时,就紧忙联系着司机与住宿点志愿者。一句“您好,上海大学欢迎您”,也让长途奔波而来的评委和参赛师生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温度。

凌晨2:00,“我们这边的物资不足了,明天班车上带一些过来吧”,负责物资的志愿者还没有进入梦乡,仍在协调着各方面工作。而同一个楼层的其他教室中,也仍有志愿者在忙碌着,有些在准备着之后的会议资料;有些在撰写着当天活动的新闻稿;有些在联系着临时任务所需的志愿者人员……

24个小时,是一天的度量。从11月13日的“挑战杯”报到工作至11月18日的闭幕式,虽只有短短6天,但这144个小时中的每一秒都有志愿者,处于工作状态,正是他们的热忱付出与勤恳努力,铸就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挑战杯”盛会。

用数据,见证热情

自上海大学2015年11月17日成为“挑战杯”承办单位后,便启动骨干志愿者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并于2017年9月面向全体学生招募志愿者,共有4705名学生报名。在通过各学院层面的筛选与推荐后,最终确定近4000名学生志愿者。其中,本科生占总人数的比例78.4%,研究生占比21.6%。而除了43名外国留学生志愿者外(包括演职人员14人、旗手17人、普通岗志愿者12人),还有32名中学生也加入了本次志愿服务工作之中。

在六天的时间内,来自各学院的志愿者们不分年级和专业,共同为“挑战杯”保驾护航。嘉定、延长、宝山,距离和时间不能阻挡志愿者热情,三个校区的志愿者从清晨到天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在“挑战杯”期间,志愿者服务总人次达20余万次,服务日均人数4万余次,相当于每一天每一名志愿者服务了10人;每位志愿者日均行走1万5千步,约合九公里,六天4000名志愿者相当于绕地球5周。,1号体育场到钱伟长图书馆,一位志愿者每天不知道要来回多少遍。还有一些定点志愿者时刻不离岗位,定点帮助解决问题。六天时间内,志愿者一共服务了17场大型活动,包括开闭幕式、新闻发布会、“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紫荆谷”项目等;总共服务了15万小时,每位志愿者每天平均服务了6.5小时;共和314所高校对接(包括303所内地高校、8所香港高校、3所澳门高校);每日提供了大致1万余次问询,一句简单的“你好,请问我能帮助你什么?”一个志愿者一天可能就要重复上百次。

因为心怀志愿精神,他们满怀热情。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上海大学特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并将“随手公益、快乐志愿”的城市志愿文化带给更多的人。

 

用制度,激发活力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对整体赛会的保障与推动作用,确定主要以三级网格化的学生矩阵式自主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分设核心管理岗、项目管理岗和普通岗志愿者,实行“核心岗—项目岗—普通岗”双向信息交流与管理执行制度。

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以及专业教师所形成的赛事筹备工作组,直接对核心岗志愿者进行指导,并根据志愿服务具体要求选定七位学校团委教师分管七大组工作(包括志愿服务中心、开闭幕式组、评审展示组、新闻宣传组、赛事保障组、综合协调组、赛事推广组)。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挑战杯”各项工作,发扬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展示上海大学志愿者的良好风采,学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志愿者培训工作。为确保每名“挑战杯”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学校面向全体志愿者展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场馆培训与岗位培训,培训会上也加入了宣誓仪式,所有志愿者高举右拳,精神饱满、声音嘹亮地说出对“挑战杯”志愿服务工作的郑重承诺。

除了常规性志愿服务考核方式外,本次“挑战杯”还设置了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并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之中。

一是交往互动式的精神激励。以晨会和晚间例会的形式,反馈工作现存问题,对工作优秀者进行表扬;在离岗前,以“晚安,挑战杯”的15分钟集体再见词,消除一部分的工作疲劳感。

二是宣传报道式的制度激励。由志愿服务中心的新闻宣传小组向各组征集先进人物与精彩故事,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及时宣传;同时,针对有突出表现的志愿者,可作为优秀志愿者的优先人选。

三是可视可感式的物质激励。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到五色腕带中,以具体工作要求匹配到每一根腕带,当志愿者完成一个要求就可以将左手的腕带换至右手,达成自我激励;团徽、服装、工作证等也均是志愿者们的标配,同时发放水、食品等物资给志愿者,确保其服务时的能量满满。  

用志愿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上大展你风采、我们在你身边。上海大学志愿者祝您美梦成真、幸福安康。我们期待与您再次相遇。”这句“挑战杯”志愿者们的再见词,在这6天的每个夜晚都回荡在上海大学的校园里。在夜幕中,灯火璀璨的城市如星辉闪耀,挑战青春的校园仍焕发生机,处处弥漫着“志愿”的精神与文化。这些上海大学志愿者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不仅传承与彰显着上海高校志愿精神文化,他们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场“成功、精彩、难忘”的“挑战杯”盛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的今天,他们以志愿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更要以志愿精神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