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课程教学周报道之一:科学•艺术•责任——别开生面的2013年第一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3-06-24投稿:胡瑕 部门:教务处 浏览次数:

      为更好地推进我校国际化战略,6月21日,由我校教务处主办的2013年度上海大学第一届国际教育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和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教务处领导以及我校各部处领导、院系教学院长、骨干教师、青年学生、媒体工作者4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出席论坛的还有学校聘请的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肯塔基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的80多位“洋教授”。他们在本次上大国际化小学期中为数千大一新生开设全英语课,课程内容涵盖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影视媒体艺术以及数学、物理、通信、材料、电学等理工学科。

    为期一天的论坛程序编排别开生面。“科学”、“艺术”和“责任”三个关键词有机而又巧妙地融汇其中,充分体现了我校近年来实施通识教育的整体氛围。

    来自我校音乐学院的两名年轻女教师,分别用琵琶和钢琴联袂深情演奏了青涩的校园青春序曲《同桌的你》,大屏幕上呈现魅力上大的今昔变迁影像,整个论坛的序幕在诗、乐、影中拉启,这种中国民乐与西洋乐钢琴的配合,演绎了中西音乐乃至中西文化的交融。充分体现了国际化课程周的思想理念。掌声中,教务处处长万旺根教授宣布论坛开始并介绍了论坛的具体安排。

    首先,上海大学罗宏杰校长致欢迎辞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四大战略,并特别强调国际化战略在我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副校长叶志明结合演示文稿生动地阐述了上海大学的过去和今天,他尤其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化教育进程中的潜心探索,列出了多元多层次的我校各类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学生访学、暑期学校和学生海外实习等项目,他希望通过本轮夏季国际化小学期课程周,集中营造中外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氛围,全面提升我校师生主动对接海外先进教与学的能力,有效实施学校国际化战略。

    上午的首位主题报告人是来自意大利摩丹纳大学跨文化研究生项目主任Bruno Ciancio教授,他的讲演题目是“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第二位演讲嘉宾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黄正能教授,他给大家分享了“学术研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第三位嘉宾为澳大利亚法律科学院院士陈建福教授,他就“法制教育:理想和观念”阐述了见解。

    下午的前半场序幕在曼妙的《橄榄树》琵琶、钢琴联袂音符中展开。首场报告人为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William C.Summers教授,他介绍了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最后一位报告人则是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教育领导研究系的Lars G. Björk 教授,他作了题为《重建教育中的组织领导》的学术报告。

    茶歇是中外嘉宾、老师与学生们充分交流的又一平台。端咖啡、取茶点,不经意间,学生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课堂内学不到的涉外礼仪修养,师生们短时间近距离地就会议主题和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切磋与交流。

    下午的后半场互动在优雅的琵琶、钢琴曲《白桦林》之后进行。与此对应,屏幕上展现了我校莘莘学子自朦胧进校、专心学习、勇敢求职这一青葱校园的又一道流动风景线。来自我校外语学院的庄恩平副院长邀请五位外籍演讲嘉宾坐到主席台。庄教授用流利的英文主持了一个多小时的师生互动交流。他针对五位教授的主题报告,抛出了诸如海外高校教师如何做到科研促进教学、本科生如何参与教授科研项目、教授给本科生开课的激励措施、本科生海外游学经历、海外高校教师的晋升指标、通识课在海外高校学生中的受欢迎状况、大学生创新与批判思维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五位教授均一一予以非常详尽的解答。中外教师和学生也与嘉宾进行了面对面的热烈互动。

    为期一天的论坛在我校青年学生的组合演唱和留学生的欢快民族风情舞蹈中圆满落幕。无论是一天的论坛,还是本次短短2周的“国际化小学期课程周”的外籍教授们的讲课,上大正在为本土教师与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能近距离感受海外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独特授课模式的平台。来自名校的海外教授们的授课之道,必将对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引领和推进作用。